守护宝贵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独特气质
日期:09-24
-->
□辛怡
文化遗产是城市最深沉的记忆、最鲜明的标识,更是塑造城市独特气质的“根”与“魂”。守护这份宝贵财富,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让城市在时代浪潮中保持个性、焕发魅力的关键。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天水视察。在伏羲庙,他强调,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麦积山石窟,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这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嘱托,更揭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气质塑造的深层关联,唯有护好“根脉”,才能让城市的独特气质有本可依、有源可溯,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持久光彩。
一、文化遗产为城市气质奠定独特基底
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如同城市的“身份证”,每个城市都应拥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鲜明印记。一座城市的老街区、老建筑,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存在,更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居民的生活轨迹以及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例如伏羲庙,作为纪念人文始祖伏羲的重要场所,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庄重的祭祀仪式,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与华夏文明源头的深厚渊源,成为天水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标识。漫步其间,人们能直观感受到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同时,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精神内涵,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逐渐融入城市的血脉,塑造了城市的性格。这些精神层面的遗产,影响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也让外来者在与城市的接触中,能够清晰感受到其别样的气质。流传千年的伏羲文化,其蕴含的“一画开天”的创新精神、“阴阳和谐”的哲学思想,早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成为天水城市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座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正是这些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城市气质的“根”与“魂”,让城市在千篇一律的现代化进程中,得以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个性。
二、活化利用让城市气质焕发时代活力
将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进行功能更新,使其与现代生活需求相契合,是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许多城市将老旧的厂房、仓库改造为文创园、艺术中心,让这些承载着工业历史记忆的建筑,成为文化创意的聚集地,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赋予了其新的功能。天水市也在积极探索类似的模式,例如,对西关古城进行全面维修和整治,引入特色民宿、手工艺作坊等业态,让游客在体验现代舒适生活的同时,深切感受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这些古老的建筑成为展现天水独特气质的重要窗口。同时,天水市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利用长控厂旧址修建天水工业博物馆,抢救征集上万件各类机器设备、文献资料,展示了天水厚重的工业文明。此外,通过举办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也是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民俗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能让文化遗产从书本、博物馆中走出来活起来,以更加鲜活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天水市举办的伏羲文化旅游节,通过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学者参与。人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深入了解了伏羲文化的内涵,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天水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不再是静止的历史符号,而成为融入现代生活的“活元素”,推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让城市气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展现出更加丰富、更加鲜活的时代魅力。
三、科学保护守住城市独有气质印记
科学保护是守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也是守住城市独特气质源头的关键。对于古建筑、古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定期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其原貌得以保存。天水市对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工作人员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常年对石窟造像和壁画进行监测、加固和修复,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完整保存,继续向世人展示着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艺术魅力。而对于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通过记录、传承等方式,让其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天水市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举措,积极传承当地的旋鼓舞、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继续成为展现城市气质的重要元素。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还需要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避免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当造成破坏,也不能让保护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更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天水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划定了明确的遗产保护范围,在保护区域内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建设风格,确保新的建设项目与周边的文化遗产相协调。这种做法既保障了城市的正常发展,又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使城市的独特气质在发展过程中不被稀释和破坏,始终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塑造城市的独有气质。
(作者系市委党校生态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