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文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视察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并要求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通过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天水市农业特色产业正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积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深挖特色资源禀赋,明确产业主攻方向。以花牛苹果为核心,全力打造全国知名苹果产业带。设立天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广矮砧密植模式、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控、无人机喷药等先进技术,全面建设标准化果园。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种植花牛苹果,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特色产业格局。建设加工园区,提升就地转化能力。在麦积区、甘谷县、秦安县等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构建“产加销服”一体化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确保农户收益持续稳步增长。促进农业与文旅、康养、研学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举办“天水苹果文化节”“花椒采摘节”等活动,培育田园综合体、民宿经济等新的增长点,拓展农业发展路径,打造出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让游客在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感受到农业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农产品的认知和认同。
强化科技赋能支撑,助力产品提质增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有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机制,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通过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等手段,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模式,将数智技术的应用嵌入农业特色产业。在麦积区苹果种植基地、甘谷花椒园、秦安蜜桃园等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光照强度以及病虫害等情况,构建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精细化种植。积极推广智能温室、精准灌溉系统等智能化农业装备及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科学有效解决农业种植效益低、加工技术薄弱等关键问题,最终实现高产、优产、稳产,有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聚焦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品牌建设,扩大市场影响力。依托天水特有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质的土壤特质,以及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县域为单位,积极培育“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精心筛选并重点培育具备显著竞争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农业特色产业。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高市场认可度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特色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公信力。利用电商平台、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对“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等农业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进行营销推广,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知名度。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农产品展销会、乡村旅游等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强化政策、资金、人才支撑。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加大对先进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专家的引进与培养力度,逐步构建和完善市级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库。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的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提升其农业生产技能及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掌握技术、擅长经营、精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扎根基层,对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要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与农业特色产业相关的“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跨学科融合的新课程,系统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市委党校《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