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9月8日下午,我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在天水开放大学举行。会场内,与会教师们身着整洁的白衬衫,神情庄重而专注。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教师,有意气风发的青年骨干,有来自城区名校的学科带头人,也有扎根乡村数十年的坚守者。160余人的会场肃穆而庄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共同的情感——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
下午3时,座谈会正式开始。市教育局负责同志宣布今年教师节的主题:“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话音落下,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第一位发言的是天水市实验小学音乐教师王琴。她用温和而有力的声音,讲述了自己从教29年的心路历程。“有人说音乐是‘副科’,但我坚信,美育不是点缀,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她分享了一个叫小昊的学生的故事——那个曾经躲在合唱团最后一排、几乎不发声的孩子,最终站在班级秋季音乐会上独唱《小小少年》。“老师,是您让我知道,我的声音也可以被听见。”读到学生的毕业留言时,王琴的声音微微颤抖。她还谈起为了上好主题为《雪花》的一课,在一个飘雪的清晨独自走进操场,录下脚踩在积雪和雪花落在手套上的细碎声响。“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雪的声响,用‘啊’声模仿雪花的飘落……那一刻,教室里飘起了音乐的雪花。”这些细节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置身课堂,看见教育最美的模样。
秦安县桥南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秦武军的发言,则从宏观视角展现了一所年轻学校的崛起。“学校现有49个教学班、2873名学生、208名教师……”数据背后,是“党建+队伍建设”“党建+高效课堂”的创新实践。他特别提到“135成长计划”——让青年教师1年站稳讲台、3年成为新秀、5年成为骨干。台下许多老师默默点头,眼中闪着光。
甘谷一中教师方廷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热爱、勤勉、奉献。他带出的19名清北学子、190多名985高校学生,是他教育生涯最闪亮的注脚。“未来,我要更爱学生——不仅爱他们的聪慧,更包容他们的不完美;更勤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更甘于奉献——愿为‘强县中’贡献光与热。”他的话语恳切而真挚。
清水县第四幼儿园教师赵艳是90后代表。她对比了自己1998年上幼儿园时“只有褪了色的皮球”的简陋,与如今“带孩子观察蝌蚪变青蛙、在种植园写生”的丰富课程。“教育不是围墙内的独奏,而是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她说,“当我们带着孩子研究树叶变色、访谈园林工人时,家长也从问‘今天学了什么’转变为‘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探索什么’。”这番话引起多位幼儿园教师的共鸣。
而乡村教育的艰辛与坚守在发言中也愈发真实而具体。秦州区李子中心学校的吕文婷老师谈起,冬天去家访,看到学生家境困难,便自掏腰包为孩子买了一双运动鞋,无数次的鼓励让这个打算辍学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武山县杨河初级中学的王伟老师,则回忆起初为人师时,将自己崭新的棉袜脱给冻得双脚发紫的学生穿上。“现在他是天津医科大学的学生了,每年教师节都会给我发信息:‘王老师,节日快乐!’。”王伟老师的笑容里满是欣慰。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芦科小学的李志毅校长十一年如一日坚守大山,用微薄的工资为学生垫付药费,自己却常年穿着旧西装、旧皮鞋。李志毅还谈起他如何带学生观察蝌蚪成长、把语文课“搬进自然”,以及创办“家长学校”,在微信群为家长们讲授家教知识的点滴尝试。“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他平静地说,“我只想做一盏灯,照亮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路。”
座谈会结束了,老师们陆续离开会场,不少人还在交流着分享的故事。无论是音乐老师王琴的“苔花合唱团”,还是李志毅校长点亮的大山“明灯”,又或是赵艳老师探索的“树叶课程”,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点滴实践,都在讲述同一个道理:教育没有惊天动地,就是日复一日的用心付出。老师们用一句耐心的鼓励、一次深夜的备课、一双暖和的袜子,把爱传给学生。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支撑起孩子们的梦想,也完成了教育这场温暖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