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天水日报

秋色酿得乡愁浓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04版:日报四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 王文昌

  城市的秋讯,总是从嗅觉最先抵达。某个推窗的清晨,清冽中带着枯草微涩的凉意倏然涌入肺腑,像一尾银色的鱼,轻轻啄醒了沉睡的乡愁。这气息无形却有力,在胸腔里荡开一圈涟漪,让记忆的扁舟顺流而下,漂向那被秋色酿成蜜糖的故土。
  故乡的秋色,总是从屋檐下开始蔓延。红辣椒串成热烈的瀑布,饱满鲜亮,像跳动的火焰,又像农家人用汗水串起的丰收密码。玉米棒子结成金黄的辫子,沉甸甸地垂挂着,每一粒都鼓胀着阳光的暖意。还有那切得匀称的萝卜条,齐整地晾在竹竿上,如一道道朴素的门帘,它们密密地簇拥在秋阳里,安静地接受日头的烘烤和秋风的梳理。日头蒸腾着,秋风拂拭着,它们饱满的汁液渐渐凝缩,躯体变得紧实轻盈。这缓慢的蜕变,恰似时光在暗中酿酒——把当下的丰盈交给岁月,风干、窖藏,最终化作灶台跃动的火苗,和碗里那口熨帖的乡愁。
  目光掠过屋檐投向村口,晒谷场里摊着秋日最丰盈的胸膛,新谷子在青石板上铺成晃眼的金色海洋。农人们赤着脚,高挽裤腿,手握长柄木耙,不疾不徐地来回推着。谷粒随着耙子的轨迹缓缓翻涌,沙沙低语,腾起的细小微尘,在斜射的光柱里懒懒浮游。空气里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暖香——那是谷粒被阳光烘透的焦香,混着土地蒸腾的气息。汗珠从古铜色脊背滚落,在滚烫的谷堆上砸出小小的深色漩涡,转瞬就被金黄吞没,只留下咸涩的印记,化作稻香里最醇厚的注脚。这馥郁的芬芳,是土地写给躬耕者的情书,每个字都沉甸甸地坠着阳光的重量。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这诗句,恰似一阵西风卷起的枯叶,轻轻掠过心扉。暮色如稀释的墨汁,在天地间缓缓晕染。烈日炙烤过的青石板正渐渐褪去余温,农人们弓着腰,将晒透的谷粒一簸箕又一簸箕收拢,金黄的颗粒倾泻入箩筐,堆出饱满的弧线。扁担压上宽厚的肩膀,两头箩筐沉沉下坠,勾勒出坚韧的剪影。人与担子融为一体,踏着被晚风浸凉的土地,步履沉稳地走向那飘散着柴火气息的、愈发浓稠的暮色。这年复一年的归途,恰似大地绵长而深沉的呼吸。
  城里的秋夜总是来得突然。窗外霓虹闪烁,将高楼的棱角映照得愈发冷峻。收回晾在阳台的衣衫时,指尖掠过布料上残存的、被白日晒透的余温。这丝微暖,恰似一把无形的钥匙,骤然启封记忆的闸门。故乡屋檐下那热烈的红、丰盈的黄、淡雅的白,晒谷场上翻涌的金色稻浪,父亲挑着谷担渐行渐远、没入暮色的背影……纵隔千山万水,这些画面竟如此鲜活地浮现眼前,裹挟着晒场谷穗的浓香,混杂着灶间柴火的暖意。
  秋意最浓时,心底那坛名为乡愁的陈酿便悄然开封。它不在远方,就蛰伏在城市第一缕沁凉的秋风里,依附在带着残阳余温的旧衣襟上。随着秋意渐深,这酒香无声地漾开,渗入心田最柔软的褶皱。舌尖突然尝到檐下风干辣椒的辛烈,眼底莫名泛起一片温热的雾霭。王维笔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萧索秋景,此刻竟发酵成心头最醇厚的暖意——那些被秋色浸透的故园风物,恰似时光窖藏的美酒,年岁愈久,滋味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