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身飞行》加印,这对一部诗集来说,很难得,或者说非常不易。一本诗集在当下出版并能加印,前提是诗人写得的确好,再是出版家的慧眼与作为。我们在此感谢诗人、感谢出版家,也提振对诗歌写作和出版的信心,让我们再次相信,只要这世上还有人,就会有诗人,而有诗人,就会有令人会心的诗歌,诗歌永远不会缺少读者,尤其是内行的读者。
对《隐身飞行》,我读过两遍。收到书的第一时间就读过,随手把一些感受写在纸上,夹在书里。这次我跟施施然要来诗集的文本文档,再次读到其中的篇章,感受依然深切。
作为一个读者,我想很难给《隐身飞行》下一个总体性的定义或结论,它的优异,涉及方方面面。设想我在呈明书店遇见这本书,我翻了翻,喜欢它,买下它,我想,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让我喜欢:
一是诗人对诗的理解和表达的宽阔度,用海男的话说叫“丰富而辽阔”。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施施然冲破了塑造了我们几十年甚至更长、更持久的诗歌意识,诗该怎样写,诗不该怎样写,什么样的东西是诗,什么样的东西不是诗,这些在她那里已经不再是问题,或者说,不再是束缚。她的诗观,从大处着眼,勇于跨界,把万事万物纳入诗的视野,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的判断,用散点透视,冲破固有的诗歌边界,处理那些介乎诗歌与人之间以及诗歌与别的艺术之间的东西,运用特殊的语言方式,凝聚具有内在诗歌品质的篇章。我说的是篇章,不是诗句。
二是诗人发现诗的能力和处理题材的能力。施施然的诗常取材于行走中的所见所闻,但她与一般的边走边唱不同,不满足于灵机一动地抒发或感叹,她认真地观察、谛听、领会,留心每一个细节,她讲述她的记忆、她的心得,让记忆和心得技术化,或与她所面对的事物对话,或呈现她所获得的细节和事物的纹理,有时呼应人生、历史,形成回响,有时形成生活的意外或生命变奏。记得有一次省作协组织游览台湾,几十个人听导游絮絮叨叨讲述往事,大家一笑了之。只有施施然用心记录、归纳、沉浸、感发,以她出色的讲述,获得了《杨保罗的讲述》那样动人的诗篇。她的诗大多是这么来的,看似得来全不费工夫,事实上得来全都见功夫。
三是诗人的生命“实践性”、透明的诗心和坦诚语调。文学所有的书写都是在书写自己,诗的后面站着一个人,或者干脆说,诗集就是印刷出来的人,这对我们每个诗人都不例外。施施然紧紧抓住这一点,她让她的几乎所有诗篇,都具有密切的生命“实践性”,都与她的精神活动有关,与她的行为有关,与她的命运轨迹有关,近乎一次性写作。而她的诗心是透明的,就连她的伤痕也是透明的,她的语调,就更直截了当,甚至很少使用隐喻和象征,力求让诗意有一种直接的抵达,她要的是明白,是本色,是“呱唧”就是。如果说她是在“隐身飞行”,在我看来,犹如春光里的游丝在春光里隐身,而不在于使用隐身材料。这个看似容易,其实是难的,是难上加难的,拿我自己来说,偶尔能够做到,许多时候是做不到的。
书名:《隐身飞行》
作者:施施然 著
出版: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