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天水日报

因温暖结缘为传承而来

日期:09-06
字号:
版面:02版:日报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天水最香的不仅是麻辣烫,还有人心。”8月中旬,在龙城天水举办的“拜谒伏羲故里 畅游大美甘南”木兰书院第二届研学之旅中,木兰书院创始人孙文芳提起去年延安木兰姐妹在天水的一段经历,言语间满是温暖。
  初见孙文芳,热情爽朗的她,言谈间尽显对女性成长的关切。谈及与天水的渊源,她打开了话匣子:“去年清明前后,延安的木兰姐妹来天水旅游,到了晚上快12点时,她们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找不到住处,因为当时天水麻辣烫正火遍全网,家家酒店爆满。那时候我还没见过天水木兰书院的王晓琴院长,只加了微信,没办法只能冒昧地给她发消息求助。”
  让孙文芳没想到的是,王晓琴看到消息后立刻回复:“让她们发个定位,我马上开车去接。”随后,王晓琴大半夜驱车接上几位“流浪”的姐妹,将她们送到天水分院一位副院长家中安置。第二天,又全程开车带她们参观游玩,直到将她们安全送上返程的高铁。“姐妹们回到延安后特别感动,其中一位还写了篇文章,说‘天水最香的不仅是麻辣烫,还有人心’。这篇文章发在木兰书院公众号上,让好多延安人重新认识了天水。”孙文芳笑着说。
  正是这段温暖的过往,让孙文芳对天水满心向往。此次天水之行,对她而言既是“拜谒人祖伏羲,探寻文明之源”,也是“了却心愿,见见王晓琴院长和天水的木兰姐妹”。她说:“虽然以前常在群里和天水的姐妹们交流,但一直是‘拉话话容易,见面面难’,这次见面,一点距离感都没有,就像一家人一样。”
  孙文芳曾在延安市文广局工作,过去宣传延安时,总会说“作为中国人,一辈子有两个地方一定要去,一个是首都北京,国之心脏;另一个是圣地延安,民之魂魄”。可这次到了天水,看过《天水千古秀》、登过麦积山石窟、拜谒过伏羲庙后,她坦言自己之前的说法“有欠缺”。
  “我以前对天水了解太少,总觉得就和外地人眼中的延安差不多,是荒凉贫瘠、干燥偏僻的模样。来了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麦积山满目葱茏,植被覆盖率特别好,空气也湿润。更重要的是,天水人特别亲切,每个人都像亲人一样。”孙文芳认真地说道,“现在我觉得,作为中国人,这辈子一定要去的不仅是北京、延安,还有龙城天水,因为这里是华夏民族的根脉所在,是文明之光最先燃起的地方”。
  谈及创办木兰书院的初衷,孙文芳的思绪回到了2013年。“那时候身边好多姐妹都有需求,希望我多组织些活动,让业余时间有事可干。既然姐妹们有需要,我就想着牵头办个文化沙龙。”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木兰书院”,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
  “延安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家乡,我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兰传说’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常言说‘忠孝难两全’,可花木兰这个弱女子偏偏做到了。为尽孝,她替父从军;为尽忠,她沙场杀敌。在男人主导的战场上,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能凯旋,足见她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孙文芳的语气中满是敬佩,“更难得的是,归来后天子赏赐百千强,她却什么都不要,不要尚书郎,只求千里马送自己回故乡,这体现了她知进退的大智慧。所以,我觉得花木兰是女性的榜样,就把这个女性文化沙龙命名为‘木兰书院’”。
  起初,木兰书院只是延安姐妹们的小聚会,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竟逐渐传播开来,在全国落地生根。“现在我们在全国21个城市都有了分院,注册会员超过16000人。创办十余年来,开展线上线下‘木兰讲堂’538场、‘木兰悦读’读书会活动139场、‘木兰公益’志愿服务活动148场,还推出了‘木兰原创’‘木兰精英’‘木兰之声’‘木兰书屋’‘木兰影视’等各类美文和影视作品四千多部。”说起这些成果,孙文芳眼中满是欣慰。
  这份坚持也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木兰书院先后被评为延安市三八红旗集体、陕西省巾帼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去年,还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十佳优秀组织”,成为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组织。
  “一开始只是个小小的心愿,没想到这么多年能一步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切都要感谢木兰团队的姐妹们,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木兰书院。”孙文芳诚恳地说。
  对于2024年刚成立的天水木兰书院,孙文芳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虽然天水分院成立时间不长,但开展的线上朗诵、线下公益活动我都在群里关注着,特别感动于天水姐妹们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无私的公益精神、志愿服务精神。”她也向更多天水女性发出邀请,“希望更多姐妹能加入木兰书院这个大家庭,咱们一起讲好木兰故事、传承木兰文化,共同为中华文明发声,为建设书香中国、文明中国贡献女性力量。”
  正如媒体刊发报道孙文芳的《一个人和她的书院》中所写:“一个人之于天地,不过沧海一粟;一个人之于她的一生,处处皆是修炼;一个人之于一个时代,或是碎片,但也是这时代的回声里一段声波;一个人和她的书院,是先见了自己的理想,后见了广阔的天地,最后,不知不觉吸引着一路同行的‘众生’。”孙文芳与木兰书院的故事,正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而这份以木兰精神凝聚起来的力量,也必将在天水这片文明沃土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
文 化
人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