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天水日报

风雅千古存(上篇)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03版:日报三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咏颂伏羲 · 诗词赏析
■ 熊奇录 熊景星专栏 ■
  明代诗人孙永思第二首有关咏颂伏羲卦台的诗作,也是一首七律《别卦台》:
  羲皇遗台天下奇,四山环合耸独危。
  冠裳此日劳登眺,风雨他年动梦思。
  渭水有声留听处,夕阳无意送归时。
  沙村羸马重回首,古木颓垣乱鸟随。
  这首《别卦台》,是诗人孙永思在登临游览完卦台山返回时,再次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首联“羲皇遗台天下奇,四山环合耸独危”点题,描述了羲皇遗台的独特地位与地理形势。“天下奇”三字,既突出了遗台的历史意义,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敬仰之情。“四山环合耸独危”则描绘了遗台四周群山环绕、孤峰耸立的壮丽景象,也为全诗奠定了苍凉、孤高的基调。
  作为颔联的“冠裳此日劳登眺,风雨他年动梦思”进一步展开,由景入情,写诗人登台远眺时的感受。“冠裳”指诗人的衣冠,暗示其身份与心境;“劳登眺”既指登台的辛劳,也隐含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风雨他年动梦思”则转入对未来的遐想,风雨象征着岁月的变迁,梦思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渭水有声留听处,夕阳无意送归时”,颈联以渭水与夕阳为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渭水有声”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隐喻了历史的回响;“留听处”则暗示了诗人对历史的倾听与思考。“夕阳无意送归时”则借夕阳的意象,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与诗人对归途的无奈。
  尾联“沙村羸马重回首,古木颓垣乱鸟随”,以沙村、羸马、古木、颓垣、乱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荒凉萧瑟的画面,既是对遗台周边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历史沧桑的具象。“重回首”表达了诗人对遗台的留恋与对历史的回望。“乱鸟随”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无序。
  这首《别卦台》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寓意深刻。诗中运用了羲皇遗台、四山、渭水、夕阳、沙村、羸马、古木、颓垣、乱鸟等众多意象,既描绘了遗台的自然景观,又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历史的沧桑与诗人的感慨。全诗意境深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苍凉感。
  明代宋贤的《过画卦台》,也是一首质量上乘的咏史诗:
  淆函胜慨自天开,中有羲皇画卦台。
  龙石一拳神幻化,人文千古此胚胎。
  河图奇偶形犹在,渭水萦纡泽未催。
  日暮乘骢过祠下,西风衰草野猿哀。
  宋贤,生卒年不详,上海松江人。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按御史。
  首联“淆函胜慨自天开,中有羲皇画卦台”,开篇即点明画卦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淆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胜慨自天开”则表达了画卦台自然壮丽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胜概”,意为美景,美好的境界。“羲皇”即伏羲,他创八卦继而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画卦台”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颔联“龙石一拳神幻化,人文千古此胚胎”,进一步描绘了画卦台的神秘和重要。“龙石一拳”形象地描绘了画卦台山高崔嵬,犹如巨石的地貌特征,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人文千古此胚胎”则强调了八卦对于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华文化的生命起源和孕育之根。
  颈联“河图奇偶形犹在,渭水萦纡泽未催”,相传伏羲氏站在卦台山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从渭河里浮出一匹龙马,踩着水波,行至渭河水中的分心石。它身上的旋毛变成黑白相间、阴阳缠绕的奇妙图案,仔细看是“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图形,这就是“河图”,伏羲氏依“河图”画出八卦,《周易》一书由此而来。诗人登高远眺,但见卦台山下的分心石遗迹隐约还在。石虽无言,依旧在涛声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渭水是黄河的主要支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萦纡泽未催”表达了渭河的恒久不变与人类文明的长流不歇。
  尾联“日暮乘骢过祠下,西风衰草野猿哀”,则以一种凄美的笔触描绘了作者日暮时分经过画卦台的情景。乘骢(一种马)过祠下,西风吹拂着衰草,野猿的哀鸣增添了一种沧桑和哀愁的氛围。这不仅是对画卦台现状的描绘,也是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总体来看,宋贤的七律《过画卦台》,通过对画卦台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意象,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情怀和艺术修养。
  诗人王际有的《伏羲卦台》,是有清一代较早吟诵三阳川卦台山的作品:
  荒草苍烟古卦台,精灵犹护断文苔。
  沧波日逝石长在,空洞云生龙欲来。
  一画堪令山鬼泣,先天何待竹书裁。
  后人衍系无穷义,丰镐龟蒙此地开。
  王际有,清代江南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顺治四年进士,曾任秦州州判。
  王际有的七律《伏羲卦台》,通过对三阳川卦台山的描绘,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在对伏羲卦台的凭吊中感悟宇宙、历史与文化的深邃内涵。
  首联“荒草苍烟古卦台,精灵犹护断文苔”,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古朴沧桑的画面。“荒草”“苍烟”描绘了卦台的荒废与古老,而“精灵犹护断文苔”则赋予其一种超越时空的灵性,仿佛伏羲的智慧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文苔”,指文章或诗词的文辞华丽、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又暗示了文化的永恒。
  颔联“沧波日逝石长在,空洞云生龙欲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沧波日逝”象征时间的流逝,而“石长在”则强调了卦台的坚固与不朽,它是历史的守望者,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空洞云生龙欲来”则通过神话意象,暗示了伏羲卦台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神圣性。在三阳川中滩镇渠刘村至余家峡村间九龙山的半壁上,有一山洞名曰“龙马洞”,隔渭河与卦台山相望,据说是伏羲、女娲的“婚床”。后来的“洞房”一词,就与伏羲和女娲的成婚有关。相传,有龙马负图出于此洞,飞落于分心石上,伏羲看到龙马身负的阴阳点子共计55个,即所谓的“河图”。顿悟世间的道理,维“阴阳”矣,因而画八卦。
  颈联“一画堪令山鬼泣,先天何待竹书裁”,是诗人对伏羲创制八卦的赞叹。“一画”指伏羲所画的八卦,其力量足以令山鬼哭泣,体现了伏羲智慧的伟大。“先天何待竹书裁”则进一步强调,伏羲的智慧是先天赋予的,是自然存在、先于文字记载的,它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不需要借助后世的竹书等文字载体来裁定或诠释,彰显了八卦的原初性与本源性,是对伏羲伟大智慧的高度尊崇,这种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后人衍系无穷义,丰镐龟蒙此地开”,则转向对后世的思考。伏羲的智慧被后人不断传承与拓展,意蕴渐次深化,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哲学思想、文化体系,它成为华夏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丰镐龟蒙”分别指周文王、周公等圣贤,他们在此地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丰镐”,即周的旧都。文王邑丰,在今西安西南丰水以西。武王迁镐,在丰水以东。其后周公虽营洛邑,丰镐仍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明以丰镐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发祥地,以及龟蒙等文化区域的文明发展,皆源于伏羲在卦台开创的八卦智慧,进一步强调了伏羲卦台在华夏文明起源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这首《伏羲卦台》展现了诗人对华夏文明源头的敬畏与追溯,从自然景观到历史文化,从宇宙哲理到文明传承,层层递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华夏文明深处的大门,让人在诗的韵律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脉搏。
            ■■■
■ 卦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