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包春秀
在今年初央视CCTV-3综艺频道《开门迎春晚》栏目里,著名歌手蔡国庆、青年演员包贝尔、央视主持人月亮姐姐和尼格买提等手持羊皮鼓互动的热烈场面,以及对武山旋鼓舞鼓具及其文化蕴含的现场问答,让观众不仅感受到了武山旋鼓舞的独特魅力,更为其制作精美的鼓具所吸引。
武山旋鼓舞不但舞姿豪迈,而且鼓具精美,除了制作的精巧和技艺的精湛外,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也颇耐人寻味。
一直以来,武山旋鼓舞的主要道具有鼓、鼓槌、锣等。其中,鼓因形状像扇而被称为“扇鼓”,又因材质为羊皮,亦被称为“羊皮鼓”。旋鼓舞鼓具的鼓面为去了毛绒的羊皮,其薄如蝉翼,晶亮轻巧,声响洪亮。鼓面直径一般为30厘米,下有鼓柄,连三折式小弧圈,缀九枚形似古币的铁环,俗称“九连环”“九页环”,代表九九归一。另外,鼓面上通常绘有太极图或八卦图。旋鼓舞表演中,敲击鼓面,摇舞坠环,音响谐和,铿锵有力,欢快明亮。
旋鼓舞所使用鼓的制作一般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其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制作鼓具,通常要先将烧红的钢筋进行打造,然后做成梅花形铁环,再进行加固处理。初步形成鼓圈后,还要焊接手柄和鼓圈并处理好细节,这样鼓圈就算打造完成。第二步是推羊毛,一般羊皮要选用七八月份宰杀的优质山羊皮,也称“青草皮”。新鲜的山羊皮要浸泡一周,直至没有浊水为止,再将浸泡好的羊皮捏干水分,绷在圆木上用专用工具沿着正面徐徐前推,将整个羊毛褪光并漂洗干净。第三步是包鼓,俗称“鞔鼓”,这也是制作鼓的重头戏。首先将褪光毛的羊皮绷展平放在平整的木板上,然后将鼓圈置于上面,最后在离鼓圈外缘2厘米的地方剪去多余的羊皮,并将外缘的羊皮钩进鼓圈内。待进行处理调整后自然风干一周左右,就可以在鼓面上绘制八卦或者龙纹图样,这样一面鼓就制作好了。
旋鼓舞所使用的鼓槌种类较多,常用的有藤条鼓槌和皮制鼓槌,并缀有花纹和缨穗。鼓槌长约一尺二寸,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上细下粗,缠有五颜六色的四道彩绸或布条,即“缨穗”,代表一年四季,寓意四季平安;顶端红穗代表生活红红火火。
除此之外,幡是武山端午节民间旋鼓舞表演时必不可少的道具,一般幡高约7米,直径约2米。顶端是仙女骑鹤展翅欲飞,下连一面三角旗,名曰“冲天旗”,上绘二龙戏珠图。其下是一个12角形(平年12个,闰年13个)的大宝盖,每个角上挂一串用绣球花、古寿字、八仙人、刘海撒金钱等组成的花串直坠到地。每串12层(闰年13层),上面写有“万马奔腾”“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语。宝盖中间是一条又宽又长的大蟒旗,人首蛇身,相传与人类始祖伏羲氏有关,代表着普天同庆、国泰民安、人寿年丰。此外,还有锣、镲等配合旋鼓指挥的道具,以及彰显原始质朴特性的服饰等。
武山旋鼓舞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雄健奔放之姿,绽放于陇原大地。那铿锵有力、生生不息的鼓声,是西北人坚韧步伐的回响,是武山儿女对跌宕历史的吟唱,以及对幸福美景的畅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欢歌。其旋鼓舞具的制作,亦蕴含着传统民俗文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