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送爽,古韵悠悠。8月13日至14日,“拜谒伏羲故里 畅游大美甘南”木兰书院第二届研学之旅在龙城天水启幕,来自全国木兰书院的研学团队踏着晨露而来,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天水千古秀》的光影史诗到麦积山石窟的千年佛韵,从伏羲庙的参天古柏到天水古城的市井烟火,两日行程虽短,却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深深沉醉于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之中。
13日晚,秦州城的夜色尚未完全沉落,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古老传说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天水千古秀》的演出,已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
光影流转的90分钟里,天水数千年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伏羲画卦的神秘、麦积飞天的飘逸、丝路驼铃的悠远……一幕幕历史画卷在眼前铺展,从远古传说到文明演进,一个个生动场景让研学团成员沉浸式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神奇。千年文明的脉动与每个人的心跳同频共振,有人为远古智慧凝神,有人被丝路繁华动容,光影交错间,大家读懂了“探访根脉”的深意——每一次相聚,都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每一次行走,都是与历史的深情对话。
隔天采访时,木兰书院威海分院秘书长马洁说起《天水千古秀》,那股子激动劲儿还没过去。她告诉记者:“看完演出我才算真正明白天水的文化到底有多深,第一反应就是,难怪说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真是名不虚传。这么厚重的历史底子在这里搁着,我们能来走一趟,心里那种亲近感和踏实感,真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就觉得自己跟老祖宗传下来的文明,是实打实连着筋的,特别自豪!”
或许是《天水千古秀》的余韵还萦绕在心里,第二天一早,来自全国各地的木兰姐妹们个个怀着雀跃的心情,准时七点半登上去往麦积山石窟的大巴车。
当车子开出市区,沿着盘山路朝麦积山方向驶去,窗外的山景一点点变了模样。坐在车里,大家隔着玻璃窗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头,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那是不是麦积山的轮廓,眼里满是期待。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自然不会让远道而来的众人失望,无论是那悬于峭壁的泥塑,眉眼间藏着千年风霜的微笑;还是洞窟里斑驳的壁画,飞天衣袂似仍带着丝路的风——都让大家仰着头挪不动脚,手里的相机快门按个不停,嘴里还不忘念叨着“不愧是跨越了千年的宝贝,这一趟天水,来得值了”。
从麦积山下来,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几张没拍够的照片,悬崖上的泥塑菩萨仿佛还在眼前微笑。一路往山下走,大家的话题仍然围绕着千年石窟里的精妙打转,直到午饭端上桌,才暂时将思绪拉回来……
下午的研学依旧沉浸在浓浓的历史文化味里,刚走进伏羲庙,就见讲解员笑着迎上来:“欢迎来到美丽的‘羲皇故里’天水,参观天水伏羲庙。伏羲庙又叫‘太昊宫’,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是西北有名的古建筑群,也是全国最大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筑群,每年的公祭伏羲大典就在这里举办。”跟着讲解员的脚步往里走,大家顿时被眼前的景象牵住了目光——“开天明道”牌坊立在青石台基上,五百年的木梁上雕着龙纹雀替,阳光透过斗拱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落得斑斑驳驳。
研学团成员沿着伏羲庙中轴线慢慢往里逛,仪门前的楹联“网罟佃猎,促使人文演进……”刚念出声,就有人指着字迹讨论:“这字既有古韵又有筋骨,你看这撇捺间的力道,难怪能在这里当门面呢。”先天殿里更热闹,伏羲圣像身披树叶、手托八卦,眼神清亮。第一次来天水的木兰书院广东分院书友郑丽黎,则被殿顶的河图与六十四卦彩绘深深吸引,她啧啧称奇道:“抬头就是宇宙规律,古人把哲学都刻在了建筑上。”
伏羲庙内的古柏也成了焦点,有的树干拧成麻花状,有的树枝伸得老远,讲解员介绍说这是64卦柏,合起来像条天然的龙,那树皮上厚厚的包浆,是数百年来无数人摸过的痕迹。来到太极殿,精美的龙凤槛窗木雕,更是让大家挪不动脚步,争相拿着手机拍照。
一路走来一路看,讲解声、惊叹声混着风吹树叶的声响,仿佛是在与伏羲对话。直至夕阳将影子拉长,还有人对着先天殿的匾额出神——“一画开天”四个字,在余晖里亮得像团火。
研学活动的高潮,定格于温情洋溢的木兰书院联欢晚会。晚八时许,会场热闹起来。木兰书院天水分院院长王晓琴首先致欢迎词,她代表天水分院全体书友对此次木兰总院赴甘研学团表示欢迎,并重点介绍了天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及天水分院自建立以来,为天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书香天水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她说:“此次研学之旅,是一次探寻历史文化根源的旅程,也是一次增进木兰书院各地成员交流与合作的盛会。希望大家在天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深入了解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麦积山石窟的艺术魅力,领略天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同时,也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共同为木兰书院的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木兰书院创始人孙文芳在致辞中讲述了创办木兰书院的初衷,以及十年来的斐然成绩和累累成果,同时寄语全国木兰书院的姐妹们心手相牵,以“读经典美文,做智慧女人”为纽带,凝聚女性力量,弘扬木兰精神,传承文化根脉,提升自我素养。之后,孙文芳与威海市著名画家王明涛,还为天水分院赠送了书法作品及延安剪纸作品。
联欢晚会的文艺节目表演,在镐天的《天水欢迎你》和《联合起来》的演唱中拉开序幕。随后,延安分院的高彩文亮开了嗓子,“东方红,太阳升”一声起调就将满屋子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那高亢的《东方红》裹着陕北信天游的调儿,像山涧的泉水直往高处奔。郑丽黎朗诵的《南方北方》,说到“长城的砖缝里,藏着共同的家谱”时,台下突然静下来,接着便是雷鸣般的掌声。最热闹的便是集体舞《相亲相爱》,当音乐响起,威海分院的姐妹们就跟着节拍跳了起来,她们淡蓝色的服饰随着动作轻快摆动,仿佛带来了威海的海风。
表演中,最能引起人共鸣的,要数孙文芳的原创诗朗诵《木兰颂》了。一句“许多年过去,在你出生的地方,成长起一批批新时代的木兰,她们美丽善良,她们聪慧勇敢,她们肩扛责任,也心怀远方……”像是带着温度的火苗,从每个人心底烧了起来——这说的不正是眼前这些姐妹吗。现场有人悄悄红了眼眶,有人跟着默念,直到最后那句“这便是木兰的模样,是岁月抹不去的光”,全场所有人顿时忍不住鼓起掌来。这发自肺腑的赞颂,将“新时代木兰”那份果敢与温柔,将巾帼的精气神说得明明白白,熨帖在每个人心上。
联欢会接近尾声时,已过晚上11点。天水分院的书画家们仍惦记着给远道而来的姐妹送上精心创作的作品,墨香混着桌上水果的清甜,在屋子里漫了开来。看着满室笑脸,来自厦门分院,也是研学团里唯一的80后马烨跟记者感慨道:“从60后到80后,别看差了几十年,唱起歌来,心跳都踩在一个拍子上。”
这份同频的感动,在离别的时刻愈发清晰。截稿时,记者读到了马烨写下的话语:“天水的风,吹过麦积山的微笑,拂过伏羲庙的古柏,也萦绕在我们依依惜别的心头。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定格的美景、行囊里的伴手礼,更是对这片厚重土地文化的深深敬畏,对木兰姐妹情谊的无比珍视,以及对书院提供学习机会的由衷感恩。”
或许正如这份感悟所传递的,文化这东西就像天水的水,看着平平常常,却流淌了几千年,早把根扎在每个人心里了。这趟研学之旅,不过是让全国木兰书院的姐妹们低头瞅了瞅脚底下的土地,就这么一眼,心里就亮堂了——原来咱的根,这么深,这么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