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吴银霞】今年以来,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始终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要抓手,以政务服务“加减乘除”为重要导向,构建起高效、便捷、公平的政务服务体系,让群众和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做“减法”,精简流程,减轻负担。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制度性成本,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松绑减负”。一是精简审批事项。全面梳理行政许可、备案等事项,取消无法律依据的审批,合并重复事项,让企业开办“多证合一”“一照通行”;推行“告知承诺制”,对具备条件的事项,由企业承诺符合要求即可先行办理,事后核查监管。二是压缩办理时限。明确各事项办理“最短时限”,推行“容缺受理”,非核心材料缺失时先受理,后续补齐,如企业注册登记从原来的1—3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清理“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通过数据共享替代群众跑腿。今年以来,全市事项时限压减率达96.62%,即办事项占比达89.35%,办事平均跑动次数缩减至0.05次。三是降低企业成本。推行“零收费”服务,提供免费复印,设立自助办税区,简化税费申报流程,通过“一键申报”“自动算税”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做“加法”,拓展服务,提升温度。扩大服务供给、优化服务体验,从“群众找服务”转向“服务找群众”。一是拓展服务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体系,线上完善“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不见面审批”;线下优化办事大厅“一站式”服务,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开办、医疗保险、办税服务等11个“综合窗口”。同时,推行“上门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最大限度便利群众办事。今年已预约上门取件4件,开展“提前服务”“延时服务”130余人次,免费邮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结果1155件。二是强化个性化服务。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对重点项目配备“帮办代办专员”全程跟进,对不识字、不会使用申请软件系统和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实行全程帮办服务,今年已为天水易衡机动车检测交易中心建设项目、秦州区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的62个事项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为601位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全程帮办服务。三是加强政策供给。创新推出政务微讲堂,累计拍摄并发布40期政务微视频,主动推送惠企政策,涵盖税务、医保、卫健、司法等多个民生服务领域,浏览量达12.8万人次。 做“乘法”,创新赋能,放大效能。借助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放大服务效能,让“1+1>2”的效应落地。一是数字化赋能。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审批”;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跨省通办。二是标准化提效。制定政务服务“全流程标准化”,926个事项实现了市、县(区)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打破了市县(区)区域界限;稳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两批21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已全部上线运行、2025年新公布的“高效办成一件事”已有11个集成主题上线试运行。今年以来,全市“高效办成一件事”共办理44310件。三是协同化增效。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企业开办时,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同步受理、并联审批,实现“一表申请、一天办结”。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如快递、银行,协助办理部分环节证照邮寄、费用代缴,提升服务效率。 做“除法”,破除壁垒,优化环境。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服务“中梗阻”,营造公平透明的政务环境。一是破除部门壁垒。通过“一把手走流程”推动数据共享,明确各部门数据开放责任,避免“踢皮球”。整合监管力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避免多部门重复检查干扰企业正常经营。二是清除作风顽疾。通过“好差评”制度让群众实时评价服务质量,倒逼工作人员提升服务态度。自“好差评”活动开展以来,企业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2025年线上好评率100%、线下好评率99.79%。同时,规范执法行为,明确行政处罚的“裁量标准”,避免“人情执法”“选择性执法”。三是消除数字障碍。在推进数字化政务的同时,保留线下窗口和纸质材料通道,为前来大厅办理业务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技术协助,持续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和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