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天水日报

远古觅踪

日期:08-09
字号:
版面:02版:日报二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年初,作为向导,陪同武山县文保中心的同志前往我的家乡嘴头乡吴山村,进行一次远古觅踪文物普查活动。从县城出发,到洛门过渭河,沿S208线至响河村,车停在响河村堡子沟口,顺着我过去回家常走的路进沟上山,原来曲折的羊肠小道由于无人行走而荒废,大家只能手脚并用,连爬带走着前行。好在一段不远的山路上去,就是一块坡地,也就是我们要找的古遗址所在地,村民称为“堡子屲”。  这里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南三面都是沟壑悬崖,面积不足一千平方米。站在此处,可以看到黄土中散落着许多文物残片,不到半小时,我们就已经捡拾了半塑料袋。根据残片纹饰,县文保中心裴应东认为,这里的文化层属于新石器时期从马家窑文化延续到齐家文化,大约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还记得20多年前,我回家路过这里时,曾见到过散落的陶片和石器,那些陶片有灰陶、彩陶,还有砂器。灰陶上方有格状、菱形状纹饰,彩陶多是红底黑纹线条,由于残片较小,看不清完整的纹样,只能看到分布粗细不均的线条。当时,沟沿上还有厚度大约一米的灰层。在我随手捡到的石器中有石斧、石球、石环,石色有青白色和灰白色石头,石质为花岗岩、石灰岩。我将它们像宝贝一样捡拾回家保存,并于今年4月捐赠给县博物馆,以供专业人员研究。该遗址具有埋藏深,残存文物数量多,分布集中,周围流水侵蚀、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等特点。根据目前出土文物的密集程度和灰层厚度,这里曾是制陶的生产区域。其与周围的文化遗址相比较,比大地湾文化晚2—3千年,与马力镇傅家门遗址、清水轩辕谷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的时代大致相同,距今约5000年,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山坡继续往上爬是一个古堡,堡子的位置为一个台地,形状呈口袋状,南北长、东西窄,北面的堡门像一个袋口,面积约2000平方米。古堡就建在古人类遗迹的上面,堡内种地的百姓日常耕地时,经常会挖出一些石器、陶器之类的物件。该古堡轮廓依旧清晰,堡墙高度约3—5米,厚2米有余。至于古堡修建于何时,村里无人能说得清楚,根据其现状和夯土层的土层分析,至少应该在清中早期,距今有200多年历史。裴应东分析,其可能是一个古寨,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军事防御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出堡门向北,就到了一个古老的小山村——吴山村,这个虽然只有百十户人的山村。现存的古树和古庙都在百年以上,它们成为古老村庄的历史见证。  在村子正北方,还有一个马龙嘴古堡,地处吴山、白尧、焦山、白湾四村交汇处,是该区域海拔最高的地方。古堡建在一座山峰顶上,这里视野开阔,极目远眺,方圆数十里的范围渭河谷地清晰可见,大南河谷地尽收眼底。呈圆形状的古堡至今保存完整,从时间来推断,该古堡要晚于村南堡子许多年。其功能是为躲避外来侵犯或军事防御的安全屏障,这里的“一村二堡”亦成为全县独一无二的古堡文化遗存。  时空穿梭数千年,在这方圆不足几公里的土地上,经历了由古人至今人、由原始部落到现代村庄的演变。  我的思绪仿佛回到那个古老的时代,想求索推断古地理环境条件下人类如何繁衍生息、生产生活。首先是从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而言,在新生代第三纪红色砂岩上,堆积着厚厚的第四纪黄土层,地质结构较为稳定,这里有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气候、茂密的森林、平坦的地形条件,这是古人类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全世界人类起源共同的地理环境。优越的环境条件,为原始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从这里发现的大量灰层和陶器来看,烧制陶器会消耗数量巨大的木材,并需要水源。从生活上来说,除原始农业生产之外,当时主要靠采集野果、狩猎野生动物作为食物来源,没有大片的森林是不会支撑原始文明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上千年的历史。其次是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几千年前的人类聪明且富有智慧,他们能就地取材,用黄土和水烧制精美的器具,以石灰石打磨石器,制作生产工具,原始的手工业已经具有了一定雏形。从一些残片上可以看到的纹饰和彩色线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创造,这为以后文字的出现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是大胆推测,当时聚居在这里的原始人类人口数量上有一定规模,而且有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一部分能工巧匠从事手工业,更多的人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他们搜寻食物,开挖居住的洞穴或搭建简易房屋,还要与自然界及猛兽带来的威胁作斗争。其内部涉及繁衍后代、语言交流、食物分配、人员管理及分工等事宜。可以想象,当时人们身披树叶、脚踩黄土、手握泥巴、执仗研磨、折木焚烧的火热场景,以及敲打石器、刀耕火种,以石器、木器作为农业生产工具进行原始耕作。这里,成为渭河上游史前文明灿烂星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随着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减少,在齐家文化后期,原始居民或迁徙或因各种自然灾害人口骤减,这里的文明亦逐渐走向衰落。然而巧合的是,几千年后,还是在这片土地上,在古遗址之上,后来的人们依旧用传统的方法夯筑起一座坚实的堡垒。距今几百年前,人们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构建一个于当时来说相当巨大的工程,不亚于古代修筑长城之艰辛,这也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时空在延续,地表的形态亦不断发生变化,茂密的森林不复存在,气候变得干旱少雨,水源已经枯竭,原来平坦的地形被流水侵蚀的沟壑纵横,曾经坚固的堡垒已成残垣断壁,往昔的景象不复存在。  故乡的路从远古走来,我一次次沿着古人的足迹上山下山,企图复原祖先的活动轨迹,破译古遗址的文化密码,探索华夏文明起源和延续的根脉,唤起人们对这一处遗址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考古不仅是寻找古人类的证据,而且要发现和挖掘古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规律及认识。从而为现代人类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促进人地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史前文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