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杨华 中国是个山地大国,包括高原和丘陵地区在内,约有山地面积66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名山大川不计其数,给华夏文化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影响。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石佛镇的导流山,与卦台山相对而立,静默相守,其得名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只是相较于负有盛名的卦台山,曾为伏羲感悟太极八卦图贡献灵感的名山——导流山,平素清寂低调,方圆之外的人,鲜少知晓它的故事。 据三阳川当地传说,远古时水势汹涌的渭水影响人们的生活,大禹率领民众在此劈山导流,使得河水安然东去。导流山因其山势雄伟,由下往上望去,突出于群峰,而被誉为三阳川的东大门。登高望远,渭水犹如一条银带蜿蜒而来,三阳川尽收眼底。远处村庄零星排布,山上殿宇森然,亭台楼阁环绕其中。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行至导流山,便抵达山顶平坦宽阔之地,极目西望,演营寺、樊家城、卦台山、凤凰山都隐于其间。中国人自古有拜山的习俗,在山巅修一处庙宇,再赋之以神秘的物事与传说,才算一段完整的故事。 三阳川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据渭南镇卦台山、中滩镇樊家城出土仰韶时期的文物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并创造了早期文明。而离这里不远处有座凤凰山,凤凰山脚下的一些村落,就有早期秦人生活的痕迹,距今也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此可见,这里虽然在大山之间,却有着蓬勃发展的烟火气和文化气息。明代大学者胡缵宗在《卦台山记》中提到三阳川:“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朝阳、正阳、夕阳是一天中三个时段的太阳,其在照射了三阳川之后所形成的美景,使得至今在三阳川仍有“早阳”“正阳”“晚阳”这三个地名。 还未登山,只是置身于导流山与卦台山中间的河谷地带,便能清晰看到渭河水川流而过,生生不息。若是到了夏季,渭水奔流,在山间呼啸激荡,那回声总容易让人有种“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震撼之感。 登临山巅,才得见导流山全貌,亦与此行的向导,导流山文化庙会管委会裴克方老师会面。此时正值隆冬,天空飘起了雪花,山顶寒气逼人,冷得放纵,反而是我们一行人晚到,令主家久等。已年过半百的裴克方,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住民”,导流山的文化故事,以及这山之于他的地域情感,早已融进他的血液。说起导流山,裴克方可是滔滔不绝:“咱们导流山,是因为大禹治水而得名,从古时候起便有上有卦台,下有导流这样的传说。原来的三阳川是汪洋一片,等大禹驻扎于此,再到导流山开山劈渠,将三阳川的汪洋大水放出去后,才有了导流山。”听了传说才让人明白,导流山的“导”,原是疏通的意思,是说从导流山引渭水,一路向东汇入黄河,从而让水灾没有殃及这一方百姓。 导流山上的真武观始建于元朝至元十五年,建筑风格独特,进入观内,其格局并不同于普通道观,反而更像是一处恬静优雅的庭院。走过舒适的庭院,便可见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重檐上翘,壮丽宏伟,钟楼与鼓楼则立于左右两边。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大部分古观殿宇建有钟楼与鼓楼,即便观内狭小、区域有限,钟楼与鼓楼却是不可缺的。这一点上,三阳川人极为讲究。位于导流山下石佛镇的城隍庙,虽然地方不大,屋檐建筑却是刻画的十分精巧,钟楼和鼓楼亦不可少。 有关导流山的故事,可不仅仅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来到导流山,不少地方亦彰显着伏羲文化的气息。门上的对联,还有这里的太极八卦图,与导流山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导流山在三阳川之东,与西边卦台山遥相对应,是渭河呈S形从三阳川东流的出口。渭河在此处呈现的S形,给予伏羲无限灵感,于是他仰观天地,俯察地理,一画开天,始作八卦。八卦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自然现象,渭河水流的形状又与之暗自吻合,所以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感。如今,我们以今人之姿去感受古人所想,伏羲悟天地变幻规律时,这莽莽群山是否也是他灵感的来源。 从进山门开始,所到之处几乎都有楹联和匾额,上书内容或是描述导流山,或是赞颂三阳川,抑或是与卦台山相关。在通往正殿的必经之路上,我们看到一副楹联上联写着:“渭水环流,卦台对峙。”裴克方介绍说:“任法融道长生前曾上来过三次,也留了墨宝,制作成匾额。山门里的对联、匾额,大多是爱好传统文化和书法的人士所作,然后留在此处。目前,这里有山西、河南、陕西、陇南等多地的文学爱好者留下的书法题字,这也是我们导流山的一大亮点。” 卦台山在三阳川西隅,导流山横在东边,两山相隔二十来里,默默对望着。渭水隔出了两山的风土,却也连接着两山不可分割的文化信息。卦台山山势奇特,形如龙头,突兀挺拔。它西接渭河,东望三阳川;四周群山环列,若抱若揖。卦台山与导流山东西相望,守卫着三阳川,又恰似太极上的两个点。卦台山上的伏羲庙,虽然面积不大,但香火旺盛,代代相传。这里的香火,不仅是对伏羲的敬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人们在这里祈求平安、健康和智慧,这些简单而真挚的愿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一山有一山的故事,一山有一山的风雅,当冬天的最后一块坚冰被和煦的春光融化,大山将再一次被唤醒,披上绿衣,盛装出席,重新拿回肆意生长的主动权。想必那时的导流山必然又是另一种魅力,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也一定热闹非凡,这连绵山峦的故事里,藏着一方百姓无限的想象力与生活智慧。在口耳相传间,人们早已离不开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