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
天水日报
日期:
08-02
字号:
大
中
小
版面:
01版:日报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
当暮色为秦州大地披上轻纱,皂郊镇周集寨村的村委会广场上,一方白色幕布在晚风里轻轻舒展。随着数字放映机的光束划破夜空,《扫毒3:人在天涯》的剧情在村民眼前铺展,近四十个板凳围坐成圈,一时间咳嗽声、议论声、嬉笑声,在光影里交织成最生动的乡村文化图景。这是公益电影放映员高亮亮第七年的寻常夏夜,也是天水大地上千万个被流动光影点亮的瞬间——在这里,每一束投射向幕布的光,都是照进乡村文化肌理的温暖笔触。雨幕中的坚守:放映员的坚持与热爱 7月29日下午五点,天色骤暗,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就毫无征兆地砸了下来。 这场不期而遇的雨,让电影放映员高亮亮的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噼里啪啦的雨滴打在地上,溅起一片水雾,也一点点勾起高亮亮心中的焦虑。今晚是他去皂郊镇周集寨村放映电影的日子,村民们早早就收到了通知,可望着窗外白茫茫的雨幕,他的脑子里反复盘算着:这么大的雨,电影还能不能按时放?村民会不会来? 雨势时急时缓,像在考验这场文化约定的重量。直到六点,阳光突然从云缝里钻出来,在积水的路面上撒下碎金,高亮亮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简单吃过晚饭,他利落地将放映机、幕布等设备搬上车,然后发动车子,朝周集寨村的方向驶去。车轮碾过积水路面,溅起的水花像两串跳动的音符。四十分钟后,周集寨村村委会的青砖墙上,白色幕布正被缓缓拉起,最先围过来的是叽叽喳喳的孩子,随后是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老人和男人,最后才是那些拾掇完锅灶的妇女。 晚上八点整,随着一声“开始喽”,广场瞬间安静下来,高亮亮随即退到人群外。他告诉记者,一天当中,夜幕降临,开启电影放映机是他最快乐的时刻。这个夏天,高亮亮的放映日志上已经记满180多个红勾,覆盖皂郊镇15个村、太京镇4个村和2个社区。“暑假最忙,也最开心。” 高亮亮是秦州区皂郊镇人,2018年,因为热爱电影,他如愿成为一名公益电影放映员。在他看来,自己放的不只是电影,更是村里人的“精神聚会”。夏天在空地上支起幕布,晚风里混着爆米花的香味;冬天就在村委会的空屋里,大家挤在一起取暖看片。 “有一次在山村里放《我和我的祖国》,结束后好多老人拉着我的手说,想起了年轻时的日子。还有村民追着问下次能不能放抗战片,那眼神亮得很。”高亮亮说,这些瞬间就是他坚持下来的理由。 七年里,他见证了露天电影的起起落落、放映设备的更新升级,但对电影放映的热爱却一直未曾变过。“这些年,只要听到村里的喇叭喊一声‘今晚有电影’,我就觉得这奔波的日子,满是热乎气。”高亮亮颇有感触地说。银幕前的记忆:从童年符号到文化纽带 玉泉镇冰凌寺村的夜色比周集寨村来得更浓些。另一位身着红色polo衫的放映员杨丽英正忙着收拾设备。她扎根这一行六年,对各村的“观影习惯”了如指掌:“张大爷爱坐前排,李家娃总惦记动画片,我闭着眼都能把片子送到对的人眼前。” 杨丽英告诉记者,放映员放映表有套“灵活法则”:影片超过120分钟就单放一部,时长不够就加映种庄稼、防病害的科普短片。“冬天冻得手发僵,夏天蚊子能把人抬走”是常事,但她却说:“你看大爷大妈坐得笔直,庄稼汉看到会心处也会笑,那光影里的笑脸比啥都熨帖。” 这样的场景唤醒了许多人的记忆。今年五十有余的村民罗彦军告诉记者,露天电影也曾是他童年里最鲜活的陪伴。“我小的时候,露天电影非常流行。即便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在附近六九一三厂看露天电影的情形——那时候,放映机还没进村子,已经有大人小孩在路口等候,村民们会主动帮忙搬设备、架幕布,性急的人早早地带着马扎子占位置。那时候,电影放映员会被大家当作贵客招待。等到夜幕降临,灯光射出,银幕亮起,附近村庄的村民陆续抵达,气氛达到高潮。整个场地坐满、站满了人,有人甚至坐在、站在银幕的后面看,虽然演员的动作是反方向的,但照样看得津津有味……”罗彦军回忆说,虽然现在放的电影也都很好,但他最爱的仍然是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作《赛虎》的影片。 同样勾起回忆的还有古稀之年的王建明,他平时最爱看《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等经典老片。“人老了就爱热闹,也爱回忆以前的事情,看这些片子,就像老伙计们又聚到了一起。”王建明说。 冰凌寺村委会广场上,村委会主任王小龙一边抱着胳膊和村民聊天,一边抬眼看着银幕。说起公益电影,他侃侃而谈道:“以前村里晚上静悄悄的,年轻人要么窝在家里玩手机,要么打麻将。自打公益电影常来以后,广场上可就热闹了。”王小龙往银幕方向扬了扬下巴,“你看,老的少的聚一块儿,看完电影还能聊聊剧情,说说家常,邻里间的话都多了”。 王小龙笑着说,不光是热闹,电影还帮着大伙儿开了眼界。“看过果树种植的片子,村民们都会拉着我问,我家的果树能不能试试;放完安全教育片,家长都说娃娃回家后懂事多了,知道过马路要看车……” 在王小龙看来,这银幕就像个“流动课堂”,既能让村民们放松解闷,又能悄悄传递些有用的知识,“人心都聚在一块儿了,村里的事儿也更好办了。这公益电影,真是给咱村添了股子精气神”。光影里的生长:文化惠民的天水实践 与此同时,在秦州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站,站长马宏飞的电子统计表上显示着:7月29日晚,全区21个村同步放映,22名放映员全员出动,影片涵盖科教片、战争片、动画片、故事片等多种类型。 “近年来,秦州区以‘光影惠民·文化暖心’活动为抓手,让公益电影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催化剂。我们通过‘公益电影+’的模式,把放映和文明实践、普法宣传、科教兴农结合起来,通过‘红色记忆’‘法治乡村’等主题放映季轮番开展,全年预计放映4200多场,截至目前已放映2800多场,惠及数万人。”马宏飞介绍说。 而这只是天水市的缩影。甘肃电影集团甘农影院线天水片区放映主管刘颐琴正盯着“点单系统”后台。屏幕上,各乡村的点播数据实时跳动:皂郊镇点播率最高的是科幻片,太京镇最火的是乡村振兴题材,山区村社对红色影片的点播量始终居高不下。“以前是我们放啥群众看啥,现在是群众点啥我们放啥。”刘颐琴说,“这说明群众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了,我们的文化服务也得跟着长”。 数据背后是更生动的变化——截至2025年7月,全市全年预计放映27200场,目前已完成19092场,累计吸引超70万人次,天水市公益电影行政村覆盖率更是达到91.1%。这些数字背后,是高亮亮们走过的山路,是杨丽英们记下的观影偏好,是罗彦军们跨越半世纪的记忆共鸣。当最后一束光影掠过幕布,散场的乡亲们带着笑意走向夜色深处,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故事、银幕上的光亮,早已悄悄融入乡村的血脉。 从秦州大地的星空到更广阔的乡村原野,公益电影不仅是对文化惠民初心的坚守,更是对乡村精神世界的深情凝望。它见证着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的蜕变,也参与着文明乡风的培育。正如一位老放映员所说:“我们放的不只是电影,是把文化的种子撒进每个角落,等着它生根发芽。”而那些在银幕前亮起的眼睛,早已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