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榕 王卫东 在清水县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场移风易俗的文明实践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模样。近年来,清水县各乡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破解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在乡野间落地生根。红堡镇和王河镇的生动实践,正是这场文明变革的鲜活注脚。 在红堡镇的乡间小道上,“新风管家”志愿服务队的身影时常穿梭在农户家中。这支由村医、总管、厨师、媒人组成的特殊队伍,正用“软服务”破解着乡村治理的“硬骨头”。“其实红白事情我们早就想简办,就是怕亲戚邻居说闲话。管家们上门和我们交流,劝我们把省下的钱用在实际的地方,帮我们把‘想省不敢省’的心思说透了,这下心里踏实了。”红堡镇蔡湾村村民刘永平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总管”,高金山对村里的习俗了如指掌:“我在村里当了很多年总管,能感觉到大家都觉得红白事情有点烦琐。现在提倡红白事简办,我们大量走访群众,听一听大家的心声,大家觉得有负担的事,咱们就一起想办法改。”在蔡湾村,曾经让村民倍感压力的“三年祭”习俗,正是在“新风管家”的推动下完成了蜕变。过去要办3天的祭祀活动,如今缩减为半天,取消了亲朋宴请等环节,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更让攀比之风无处遁形。 “我们让‘新风管家’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会、党员大会形式,大量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所想所盼梳理成诉求清单。”蔡湾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蔡瑞栋介绍。基于这些民意,村里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创新推出红事“1+5”、白事“三统一”的村民自治制度,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落地见效。这种“软方式+硬约束”的组合拳,让文明新风有了制度保障。 在王河镇,一场场“板凳会”开在田间地头、村口树下,成为收集民意、化解矛盾的有效载体。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把对彩礼、丧事等习俗的看法和盘托出。正是这些接地气的交流,让镇村干部准确把握了群众的所思所盼,为移风易俗工作找准了发力点。 “上次村里评‘文明家庭’,我家因为嫁姑娘‘零彩礼’加了分,今天来换东西。”王河镇村民王玉成拿着积分卡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以前觉得彩礼少了被人笑话,现在按村规民约办事能积分、能换物,走在路上都有人夸,孩子过得幸福,我们也得到实惠。”这种正向激励机制让文明行为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也让更多村民愿意主动践行新风尚。 在抵制高额彩礼的工作中,王河镇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尤为凸显。“我们村没有高彩礼现象,我的两个女儿出嫁基本没要彩礼。”王河镇南湾村党支部书记南玉明用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他表示,下一步还要一如既往做好抵制高额彩礼工作,让全村形成“低彩礼”“零彩礼”新风尚。 王河镇党委副书记崔俊玲介绍说:“王河镇综合施策破除农村高额彩礼陋习,全镇11个行政村均召开红白理事会专题会议,结合各村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同步印发了《王河镇倡导文明婚嫁新风指引》,为群众婚嫁行为提供清晰指引。深入挖掘辖区内零彩礼、低彩礼婚嫁案例8个,通过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微信群等形式广泛宣传。拍摄《推动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新风》短视频4条,累计播放量超过5万次。向全镇农户发放《王河镇抵制高额彩礼倡议书》8000余份。进一步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贤代表、妇女组织等群众效应,采取长辈劝情、乡贤劝礼、村干部劝法的‘三劝工作法’,开展各类宣讲40场次,入户宣传200余次,参与人数1200余人次,凝聚自治合力,让高额彩礼无处生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的带头作用,通过签订承诺书、自觉遵守低彩礼、婚礼简办等要求,言传身教带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如今的清水县乡村,无论是红堡镇“新风管家”推动的习俗简化,还是王河镇“积分超市”带来的行为转变,移风易俗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生动实践。从彩礼“限高”到丧事简办,从“三年祭”改革到“零彩礼”受推崇,文明的种子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在清水县的乡野间绽放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