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刘佳雨 何莉
初秋,暑热渐渐散去,暮色初临,随着雁江街头巷尾的路灯次第亮起,温暖的灯光逐渐弥漫在川东小城特有的夜晚喧嚣中。
在雁城印象复刻的小火车边,市民用手机定格黄昏与灯光交织的瞬间;在松达广场,明媚灯火将九曲河映照得如梦如幻;在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外的夜市炸鸡摊位,一份热气腾腾的炸鸡柳刚出锅,旁边的小桌上传来食客的赞叹声……雁城的夜晚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
当前,夜间经济正逐渐成为彰显城市活力的“晴雨表”。雁城的夜,烟火气之上,更有文化与内涵,多元业态下的“鲜活玩法”正不断激发夜经济活力。越夜越美丽的“夜经济”,正成为推动城市品牌建设与提振消费的重要引擎。
向夜晚要活力:“鲜活玩法”让夜色“流量”变“留量”
傍晚太阳落山时,绚烂的灯光下,圣高广场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在购物广场前练习轮滑,家人们也没有闲着,或是在不远处的餐饮店点上喜欢的小食、饮品,或是在周围逛逛。
“这边商圈人气还可以,每逢节假日,商圈会提前预热很多消费活动,给我们增加人气。”商户李建说。
目前,圣高广场已经聚拢了一定的基础人气,每年带动消费3000万元以上,广场及周边的餐饮、购物等业态带动人流量,成为城东新区最具人气的消费场景之一。
“要留住人气,就要增加新玩法,灵活运用好空间,不断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国庆即将到来,我们提前预判后,结合市民需求让8家新店在国庆期间同时开业,给消费者带来新消费场景。”圣高商管部经理何思成介绍,为吸引年轻人群,商圈还打造了文创街区,通过翻新亮化工程、夜市等,用独特设计带来消费新体验。
鲜活玩法不止于此。雁江把夜色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让每一段“夜时光”都有对应的消费载体,更多了份文化的从容。当前,雁江区正积极构建“4+3+1+N”商业空间布局,强化文旅融合,聚焦四大特色街,深挖“方特”“一坝一湾一泉”文旅资源,创新推出“票根游沱东”活动,提供餐饮折扣、住宿7.5折联动方特项目,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网络,提升游客消费体验。
“夜经济不能只赚‘热闹钱’,要让流量变成留量,让人气变成效益。我们将升级三大夜市街,在圣高广场打造汽车主题夜市吸引优质品牌入驻,在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夜市、叮叮集市推出东峰剪纸、汉服体验等非遗体验项目,推动夜间经济与旅游融合发展。”雁江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雁江还将打造“雁江味道”美食品牌,通过编制美食地图、开展“寻味雁江”直播探店等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打造N个消费新场景,积极推动资阳客运枢纽站商业招商工作,加快推进北部片区商业的招引;针对国有闲置资源,将策划音乐广场、小龙虾美食区、滨江火锅城等新场景,并在晏家坝、马蹄湾布局商业业态,形成“夜食、夜购、夜游”于一体的品质夜市,培育夜间经济新增长点。
向夜晚要幸福:精细管理把“马路市场”变黄金档
城市的烟火气和生机,离不开繁华喧闹的夜市和地摊,但其中不乏占道经营、堵塞交通、噪声扰民等乱象。
曾经,每个周五至周日的傍晚,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周边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上,总会出现摊位随意摆放、人车混行、垃圾桶不够等问题,既给师生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治理难题,雁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走访调查,与原有的150余户摊主沟通,在充分尊重摊主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师生消费习惯,以“定点规范+市场运营”的模式规划新摊位。最终,今年4月,165个标准化便民摊位正式亮相。这些摊位由第三方平台公司进行专业运营,并配套完善垃圾收运、水电保障、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让昔日杂乱无章的马路市场蜕变为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的夜市区。
“叔叔,我又来了,肠粉还是加玉米和鸡蛋”“买了这么多果果,请你尝尝我们才拿来的脆红李”……如今,每逢周五,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夜市摊区便燃起烟火气,充满幸福感的笑容陆续浮现在师生和周边食客的脸庞。夜市汇聚了数百种小吃和商品,本地新鲜瓜果、秘制烧烤、肉夹馍、肠粉等香气扑鼻,甜品、炸洋芋、卤味小吃更是“圈粉”无数。
“这边的小吃干净好吃,价格也不贵,出行也很方便。”学生吕洋感叹道。
夜市传来的不仅是买卖双方的交谈声,还有城管的叮嘱,他们一边查看商家清洁卫生、商品摆放等情况,一边维持现场秩序。
“我们还将与第三方公司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统一规划、分区管理确保摊位经营规范有序。”雁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局将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夜色渐浓,雁城各大商圈人气依旧,夜市的灯火依旧辉煌。雁江的夜晚,既有市井热闹的烟火气,也有温暖涌动的人情味。夜经济这片逐渐被开发的“蓝海”,正凭借多元业态点亮城市发展新引擎,也让更多人看见雁江夜晚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