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数字科技让10万余尊造像“走出”山野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石窟数字体验馆。(资料图)

  □ 全媒体记者 李好

  近日,在安岳县圆觉洞4A级景区,北宋的净瓶观音造像静立山壁,衣纹如水、目光低垂。听着讲解员的介绍,记者驻足良久,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匠人凿石的清脆回响。但细看之下,岁月风霜已悄然蚀刻其上,部分雕饰因风化而渐趋模糊,石质表面也留下了雨水浸蚀的痕印。

  “文物保护,迫在眉睫。”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长谢杨介绍,安岳石窟分布极为分散,遍布安岳全县46个乡镇的10万余尊摩崖造像,均承受着自然的侵蚀与岁月的剥落,病害复杂。

  如何将散落乡野的10万余尊造像保护好、传承好?如何让静默千年的石窟“开口说话”,吸引更多的人?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依法保护、依靠基层、多学科合作和全过程监管等理念进行石窟保护。

  安岳县创新推出“5+1”文物守护人制度,整合县、镇(乡)、村(社区)、村民小组与志愿者力量,建立起3000余人的文物守护队伍,实现每一处石窟寺都有专人看管。甚至还有“犬防”,在重要点位配有狼狗,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犬防四位一体的守护网络。

  此外,研究院还通过刚柔并济的方式引才,聘请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浙江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加入,强化文保科研支撑。目前团队中已有17名硕士、4名文博专业本科生,人才梯队逐渐成型。

  更深层的保护传承在于“数字化重生”。“数字化是实现文物长久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希望能够给今后留下可复制的文物影像和资料。”谢杨提到,今年“五一”试运行的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便是石窟数字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天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记者见证了另一番景象:游客手指轻击,荧幕上的造像便“活”了起来,宝光流动;头戴脑电设备,凝神之间佛光自现,意念仿佛与千年前的匠心相通;在球幕影院里,史诗级光影电影《山岳颂安》将造像与历史交织成视觉颂歌……

  “通过数字化方式,我们将安岳石窟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完整呈现,弥补了游客们实地游览耗时较长的问题。”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负责人李忠良介绍,中心运用Mapping投影、手势感应、脑电波交互及AI算法等前沿科技,将不可移动的石窟“搬”入城市中心,实现了从“被动看护”到“活化利用”的转变。

  当前,安岳县正紧扣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机遇,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唐宋石窟艺术旅游走廊。围绕“石刻”“柠檬”两大核心资源,加快推进“石窟+”三大组团项目,以风景道串联石羊、卧佛等文旅大镇,构建“城市漫游、乡村体验、数字互动”多维文旅图景。

  “游览安岳石窟,我们主要推荐4A级景区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等打卡地。我们还与《黑神话:悟空》联动,推出‘跟着悟空游安岳’活动,通过通关文牒方式向成都、重庆游客推荐不同游览线路,集章赠送礼品,吸引年轻游客。”安岳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李伶推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