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李能齐的稻田里藏着啥?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稻谷收割引来村民围观。

  生态稻虾米。

  □ 全媒体记者 李梅 王仲杰

  45岁的李能齐没想到,自己不过是打一场谷子,竟引来了村民们的围观。

  9月15日,晴空万里,雁江区小院镇桅子湾村的稻田一片金黄。李能齐头戴遮阳伞,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从田边起步,一圈圈有序推进,饱满的稻谷尽收囊中。

  作为桅子湾村的女婿,李能齐早些年在西藏务工,2019年随妻子回雁江创业,如今流转了150亩土地搞“稻虾共作”。

  “李老板,歇一下!让我们看看你这‘宝贝谷子’!”收割机刚在田边停稳,村民柒定华就赶紧上前,抓起一把稻谷闻了闻:“这稻虾米是要香些!”他手指使劲一捻,雪白的米粒滚落掌心,引得众人纷纷伸手传看。

  “不打农药不施肥料,能不香?就是产量没那么高。”李能齐一边给机器套袋,一边笑着解释。这话刚落,柒定华就接过话:“产量不高价格高噻!村上还包收购,今年稳赚!”

  一旁的邹群也打趣:“好生收哦,卖了钱我们这些‘股东’也有份!”田埂上顿时荡起一片笑声。

  原来,李能齐稻虾田里种出的稻谷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村里以3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而寻常稻谷的田间收购价每公斤仅2元左右。经村里统一加工包装后,这些生态稻虾米能卖到10元每公斤,还常常供不应求。卖米的利润全部入账村集体经济,村民人人受益。

  但稻谷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在小龙虾。该村第一书记詹梅对记者算了一笔账:水稻亩产约800斤,小龙虾亩产200多斤,亩均产值达6000—7000元。

  2024年前,李能齐只养了20亩小龙虾,担心水源、技术、销路问题,并未实行“稻虾共作”。直到驻村工作队同村“两委”整合土地项目、修建提灌站,将管道直接铺到田边,并提供技术支持打造生态稻虾米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市场,他才安心扩产到150亩。

  “稻虾共作”不仅多赚钱,还更省心。小龙虾排泄物与水稻秸秆形成天然肥料,替代了化肥使用,生态又养田。“单纯养虾,夏天要辛苦种草,现在只需关好水,省力多了!”李能齐说,今年他的虾最贵卖到76元每斤,从2月一直卖到8月底,去年12月还卖了早虾,光虾就卖了70万元。真是“投入少、收益高”。

  柒定华当天是带着任务来的,他家10亩大田也想改稻虾模式。“技术关键是啥?”他虚心请教。

  “水质要保障,可以用pH试纸测。虾的密度要把握好,不能贪多。”李能齐毫不藏私,“有问题随时找我。”

  “政府经常组织培训,还有专家上门解决难题!”詹梅这话给柒定华吃了定心丸。

  晌午时分,田埂上的人慢慢散了。李能齐将稻谷搬上农用车,朝着大伙喊:“走我们家去吃饭噻!”村民们笑着应和,田埂上的脚步声、说笑声,混着稻香,飘得老远。

  雁江区将稻虾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如今,像李能齐这样的稻虾种养户越来越多,全区稻虾种养总面积已达3.6万亩。“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片片稻虾田,正铺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