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雁江文物普查保护灿烂文脉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水乡大天桥。

  □ 全媒体记者 卢凌嘉 严孜晗 冯柏瑞

  烈日当空,蝉鸣声声。阳光下,一座全长170余米、高40多米的青灰色石桥巍然矗立,横跨深谷,桥身斑驳的石块镌刻着时光的痕迹。

  近日,雁江区文物管理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们手持测量仪、相机,穿梭于石桥的桥墩与拱券之间;无人机嗡鸣升起,从空中记录下石桥的全貌。这座石桥是雁江区目前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的代表性建筑——清水乡大天桥。

  “它是鲤鱼水库灌溉工程的重要一环,是20世纪70年代‘大兴水利、造福于民’的鲜活见证。”雁江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屹一边操作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一边向记者介绍,“所有石料都取自附近几个村庄,是真正‘就地取材、人民共建’的典范。”

  清水乡大天桥的发现,只是雁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的精彩一笔。

  自2024年7月实地调查启动以来,雁江区“四普”工作队员带着无人机、数码相机、测绘装备,顶着酷暑跑遍了全区各镇(乡、街道)。截至目前,不仅完成了298处“三普”文物点的复核,还新发现文物点133处,其中46处古文化遗址中,有35处属于旧石器时代。

  这一发现彻底扭转了雁江“古文化遗址稀缺”的旧识。此前全区经过认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仅有资阳人遗址和鲤鱼桥遗址两处。而此次普查队根据古人类“逐水而居”的线索,聚焦沱江支流濛溪河、阳化河流域,在保和镇、丹山镇、小院镇等地的台地上,通过细致地调查,新发现了35处旧石器遗址。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4月至5月,省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与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保和镇黄谷村张家坝、清明村太平桥两处遗址进行了调查,短短一个月就发现石器2500余件,包括刮削器、凹缺器、石核等类型,以及大量硅化木。

  “这证明早在数万年前,雁江就已有古人类频繁活动。他们逐水而居、制作工具、开发资源,创造了丰富的史前文化。”王屹激动地说。

  从万年前的“石器工场”到20世纪70年代的“水利丰碑”,雁江的文脉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愈发清晰。

  截至目前,全区已新发现文物点133处,数量居全省前列。清水乡大天桥与浸水阁作坊已成功入选资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水乡大天桥与尹家祠摩崖造像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名单。

  “文物普查不是简单地‘数家底’,更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负责。”王屹表示,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普查全面掌握雁江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对于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订文物保护政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让这些文物‘活起来’,成为雁江文化自信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