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李小凤
“每当为患者揭下纱布,看到他们重现光明,我就更加坚定,这既是医者的使命,也是委员的责任。”作为资阳市、雁江区两级政协委员,资阳市中医医院眼科主任杨建芳,已在眼科临床一线坚守32载。她以手术刀为“光明钥匙”,为万千患者驱散黑暗;以提案为“民生之笔”,为群众福祉奔走发声。从“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到“全国先进工作者”,从“资阳市政协优秀履职委员”到群众口中的“光明使者”,每一项荣誉都是她对初心的坚守、对事业的执着。
仁心铸医魂 32载让2.3万双眼睛重见光明
“医者的良心比黄金更重。”这句三代传承的家训,是杨建芳的从业底色。作为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祖辈“医不逐利”“救死扶伤”的故事,早已在她心中扎根。
1993年,22岁的她开始执医就毅然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光明守护战”中。
眼科手术堪称“微观绣花”。为练“毫厘之功”,她曾在实验室反复练习角膜缝合,手指磨茧、眼睛熬红也不放弃。32年来,她累计完成眼科手术超2.3万例,成功率99.8%,还成功实施省内罕见的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打破技术瓶颈。
失明38年的先天性智力障碍患者罗素根术后激动得连说“亮”,41年生活在模糊世界里的李建军术后收起2800度的眼镜就去考驾照,83岁李婆婆获公益救助术后重见阳光……这些患者康复后的惊喜和笑容,是杨建芳坚守的最大动力。
在传承中医的同时,她创新研发“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惠及3000余名干眼症患者;主导研制的2种中药制剂纳入省级医疗机构目录,年服务患者超5000人次;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30余篇,1项成果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她的带领下,资阳市中医医院眼科队伍从3人发展到32人,科室床位增加到50张并成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斩获多项市级荣誉。
履职显担当 提案落地解民忧
“手术台要‘精准施治’,履职路则要‘精准发声’。”2015年当选市政协委员后,杨建芳将专业与履职结合,聚焦民生痛点开展调研。10年来,她累计提交提案、社情民意42件,12件被列为重点提案,23件推动政策落地。
“提案要让群众见实效”,是她的履职准则。
青少年近视防控是她的牵挂。她带团队半年走遍雁江区57所中小学,为8.6万名学生建立视力档案,发现近视率45.2%,并据此参与全省眼轴长度调查,培训320余名防控专员,编写印制10万册科普手册,撰写《关于加强全市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校园干预的建议》。在她的推动下,当地试点校学生近视率下降3.8%,经验推广至全市多所学校。
2024年,杨建芳发现资阳孕妇保胎住院费未纳入医保,连夜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建议“纳入医保或定额补助”,获市委领导批示、民建省委会采纳。政策的落地每年惠及孕妇超2000名。此外,她的社情民意信息《残疾类别及评定标准亟待调整》还被省政协采用并报全国政协。
公益践初心 光明服务进基层
“政协委员是责任,医生战场不止医院。”杨建芳深度参与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将健康服务送到基层。
在乡村,她上门为老人查眼、登记公益手术,为留守儿童查视力、赠护眼用品;在老年大学,她开眼健康讲座、教保健操。此外,她组织拍摄的科普视频,播放量超20万次;编写印制2万册《农村居民眼健康指南》……“干了主业,又干副业”,同事笑称她为“工作狂”,她却笑说“群众需要,再累也值”。
2025年4月,杨建芳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荣誉属于患者、同事和一线医者。”载誉归来,她更干劲十足。深入推动医院与成都两所医院共建眼科联盟,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下沉,让资阳群众享受省级医疗资源;参与“基层眼科人才计划”,已培训超3000人次,帮助12个乡镇卫生院建标准化诊室;持续推进近视防控试点,计划覆盖全市县(区)。
“尽医者之责,履委员之职,做光明的守护者、医学的传承者。”这是杨建芳的誓言。从无影灯下的精准施治,到履职路上的建言献策,再到基层一线的公益服务,她始终以仁心为灯、以履职为笔,在守护群众健康与助推民生发展的道路上,书写着一名医生和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