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绿色” 四川共享铸造有限公司的转型密码
日期:09-05
□ 见习记者 李磊 全媒体记者 郭菁
当传统铸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从制造到“智”造,企业如何破局?近日,记者走进四川共享铸造有限公司,探寻其以“智能+绿色”驱动转型的密码。
走进厂区,核心位置的高清大屏上,电流、燃气流量、水温等120余项能源数据实时跳动,直观呈现各车间能耗强度。这是今年6月底上线的西门子能源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可视化终端。自投用以来,生产基地平均月度能耗下降约10%,电、气、水等能源数据实现“一张网”式采集与动态优化。
“上半年与西门子能源合作部署的EMS系统,让公司能耗成本降低12%,能耗数据监控更实时。”总经理助理吴永介绍,该系统不仅提升了设备运行效率、保障供配电安全,更推动企业在制转数改中实现“降本、增效、减碳”三重“绿色”突破,为产品碳足迹管理筑牢基础。
3D打印生产线上,同样是智能化的景象。双喷头3D打印机在计算机控制下高速运转,喷孔依砂芯截面图形喷射树脂,与砂子固化剂反应形成砂芯。“铸造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就像千层饼一样,由打印头喷射的树脂一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砂芯。”生产线操作人员唐贤友告诉记者,砂芯经清砂、组芯后浇注钢水,再经打磨、热处理等工序,最终成为燃气轮机、核电设备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
“打印设备核心程序由我们自主研发,能根据铸件材质自动调整喷头间距和喷射速度。”吴永介绍,早在2012年,共享集团便聚焦铸造3D打印材料、工艺、软硬件等核心领域攻关。2013年,全球首座基于3D打印的铸造数字化车间在资阳开工,集成14台大尺寸3D打印机、重载RGV等智能装备及五大智能生产单元系统,开辟了铸造3D打印产线级应用先河。2016年,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尺寸高效率工业级铸造3D打印设备Idream 2518。
如今,依托这套自主3D打印技术,公司实现了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生产流程优化、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升2-3倍,更完成了从“造铁件”到“产钢件”的跨越。目前,公司年产能5000吨,可制造最大单重10吨的铸件。今年新研发的P91高合金耐热钢、双相不锈钢等高性能材料备受认可,产品不仅覆盖国内,更进入三菱重工、西门子等国际企业供应链。
“2025年1-7月,公司销售收入增长45%,市场订单同比增长62%,产值同比增长65%。”吴永给出的亮眼数据,直观印证了转型成效。
在环保压力加剧、国际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四川共享铸造的实践打破了外界对铸造业“傻大黑粗”的固有认知,为行业提供了“智能+绿色”的转型范本。未来,该公司将继续以工艺装备为核心、数据为驱动,深化数字化建设,引入前沿技术,在提质降本增效的同时,为行业及区域制造业升级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