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看一棵白芷如何重塑川渝边界“药”经济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白芷基地迎来丰收。

  □ 全媒体记者 黄智微 潘政吉

  近期,位于川渝交界地带——安岳县合义乡的四川喳口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000余亩“白芷+玉米”粮药套种基地,迎来首次集中采收。

  轰鸣的挖机铁臂起落间,一丛丛带着泥土芬芳的白芷被连根掘出,独特的药香在丘陵间弥漫。村民们弯腰分拣、装袋的身影穿梭田间,汗水里裹着丰收的喜悦,也藏着川渝边界“药”经济破界生长的新希望。

  土地“醒”了

  从“低效地”到“聚宝盆”的蜕变

  采收现场,村民雪千华一边熟练地弯腰捡拾白芷,一边笑着告诉记者:“过去自家种两亩地,挑着担子找药贩子,人家给多少是多少,压价压得心里发慌;如今基地统一收购,每斤比去年还涨了2毛!”

  她身后,5台大型挖机和4台拖拉机正沿着田垄缓缓前行,将深埋地下的白芷成串掘出,130余名村民则将分拣好的白芷装袋。一袋袋码放整齐的白芷即将被运往遂宁、成都、重庆、安徽、河南等地的药企。

  “机械化采收不仅省了力,还减少了根茎损伤,保证品相。”四川喳口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蒋道红蹲下身,拿起一根白芷掂量着,“你看这成色,个头大、香气足、品相上乘,今年算是个好年景。”

  合义乡与白芷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点白芷,田埂边、院坝旁随处可见。这些白芷既是药材又是香料,在周边小有名气。”合义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谢宗刚回忆说,分散种植的短板也很明显——规模小、品种杂,没有统一标准,收购价被贩子拿捏。守着好药材,却未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2024年,合义乡引进四川喳口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化流转土地,通过“以药兴产、以粮固本、以技增效”的创新实践,打造出1000余亩“白芷+玉米”粮药套种基地。

  一年时间过去了,曾经的低效地、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蒋道红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白芷生长周期9到10个月,通过生物防控、科学施肥,鲜白芷亩产最高能达到3000斤。今年基地鲜货产量预计超300万斤,产值超600万元。更重要的是,村民的腰包鼓了。他指着田间忙碌的人群说,“基地保障了1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日工资90元,7月中旬至今就发了50多万元工资。”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里,还能挣钱。”村民付友兵笑着说,如今,合义乡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不少人一年能多挣2万余元。

  边界“通”了

  从“压价内卷”到“抱团生金”的破局

  如果说白芷是合义乡的“金字招牌”,那么整个中药材产业则是这里乡村振兴的“产业矩阵”。

  大安村中药材基地所在的合义乡与重庆市大足区铁山镇相邻。几年前,接壤的地方曾是两地中药材产业的“摩擦带”。

  “那时候两地都种中药材,客商一来就不自觉压价,最后谁都没赚头。”大安村老农胡换谷叹了口气,“辛苦一整年,利润却薄得像张纸。”

  这种各自为战的困境,曾是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发展的共性难题。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大(足)安(岳)合作示范园区应运而生。安岳、大足两地以“路相连、渠相通、产业协同、优势互补”为原则,开启了一场“破界实验”。

  “要协同,先通路。”谢宗刚指着脚下宽敞的水泥路,语气里满是自豪,“以前田坎窄得只能过人,现在30多公里产业路修通了,提灌站、杀虫灯、冷链库、烘干房全配齐,药材收上来能及时烘干存储,运输成本也降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协同机制的建立。川渝两地人大联合调研,推动成立中药材产业协会,吸纳70余家企业加盟。“现在选种、施肥、防控,都有统一标准。大足的烘干设备能为我们服务,安岳的电商平台也向他们开放。”兼任大足中药材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蒋道红说,从“压价内卷”到“抱团生金”,合作的力量,让以前的“对头”变成了现在的“盟友”。

  川渝协作的“化学反应”,让边界地带从“摩擦带”变成了“共富带”,释放出“1+1>2”的聚合效应。“预计今年,仅合义乡粮药种植面积就增至5000亩,中药材年产量1500余万斤,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安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产业“长”了

  从“卖原料”到“创品牌”的跃升

  作为全省中药材商品化生产最早的地区之一,安岳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历史,目前种植面积超3万亩,涵盖白芷、川芎、黄精等20多个品种,干品年产量2400万斤,产值6亿余元。但长期以来,“大而不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有品类无品牌,有产量无附加值。”

  当田间的白芷被源源不断地运出,一个新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让这颗“土宝贝” 释放更大价值?答案,藏在产业链的延伸里。

  蒋道红自家的19个蔬菜大棚,眼下成了临时晾晒区——刚采收的白芷被整齐地铺在竹席上,接受阳光的“洗礼”。“鲜白芷得晾足7天才能入库。”蒋道红说,“现在只能用大棚凑活,不过这样的‘土办法’,很快将成为历史。”

  转过几个山弯,来到合义乡正在建设的白芷加工厂,记者看到,厂区已初具雏形,只待设备入场。“预计9月底投产,日处理鲜白芷10000斤,清洗、切片、烘干、包装一条龙。”谢宗刚介绍,白芷鲜货价格2-3元/斤,加工后的无硫切片每斤能多卖2-3元,每吨附加值增加4000元至6000元。

  “我们的目标是携手大足共同打造西南中药材发展高地。”安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安岳将基于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重点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广“粮药套种”“有机种植”模式;培育龙头企业,统筹布局产地初加工,支持四川喳口楼等企业发展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如:白芷火锅、白芷香包、白芷精油等;联合大足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让“川渝边界白芷”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暮色渐浓,夕阳洒在即将投产的白芷加工厂屋顶,也洒在蒋道红的脸上。他望着远处的药田,语气坚定:“以前我们守着土地‘种原料’,现在要跟着产业‘种未来’。这白芷,不仅是一味药材,更是咱们乡村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