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高寺镇的“答卷”有看头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04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29日,资阳市“乡村全面振兴·镇在行动”乐至县高寺镇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清水村举行,清水村、秋千王国、四川德仁源白僵蚕基地、金光村等主要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从田园谷地到网红打卡点

  秋千王国如何“炼”成川渝微游“网红”?

  “2019年,我们启动秋千王国项目选址筹备,寻遍川渝,最终被高寺镇这片山环水绕的谷地留住了脚……”秋千王国总经理谭椿椿用一段充满烟火气的创业故事,解开了众人对这个川渝微游网红“炼成记”的好奇。

  谭椿椿介绍,团队对高寺镇的“黄金区位”是“一眼锁定”:“这里的区位优势太好了,还守着最纯粹的田园风光。这种‘离尘不离城’的特质,刚好踩中当下人想放松又怕远的需求。我们立刻断定,这里就是打造微度假目的地的不二之选,能让游客轻松躲掉喧嚣,又不缺生活便利。”

  选定了核心区位,谭椿椿和团队没急着“赶进度”,反而沉下心“精打磨”。几年间,从第一架巨型秋千立起来,到如今300多种秋千织成“秋千森林”;从首届菊花节仅三五个摊位,到现在节假日市集里非遗手作、农家美食挤得满满当当。“去年火把节,我看着数千游客和彝族同胞围着篝火跳,那一刻突然觉得,那些熬夜改方案、蹲工地啃盒饭的日子,都成了项目成长的珍贵印记——值了!”谭椿椿说。

  最让谭椿椿感慨的,是与当地乡亲“心贴心”的合作共赢:“最暖心的是和乡亲们拧成一股绳,我们搞‘企业投建+村集体持股’,清水村乡亲用土地入股分收益;现在75%的员工是本地人,人均月收入涨了四成,不少乡亲当股东,庄稼汉变‘景区管家’,看着大家荷包鼓起来,我比谁都高兴。”

  谈及未来,谭椿椿眼里满是期待:“我们还要给秋千王国添新花样、拓新板块,把秋千王国做成乐至乡村旅游的一张活名片。”最后,他向现场所有人发出邀请:“这个秋天,欢迎大家来高寺镇,和我们一起共荡幸福秋千!”

  谭椿椿分享的这段创业故事里,藏着秋千王国的成长密码,更折射出高寺镇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四共”模式

  让清水村集体经济翻了10余倍

  清水村作为阳化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方面有哪些实招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清水村党总支书记李堂春介绍,清水村这几年靠着“四共”模式,让集体经济从8.4万元增长到了140万元。

  “要发展,先得把‘沉睡’的资源叫醒。”李堂春首先提到“资本共引”的破局之招,“我们把闲置宅基地复垦整合,引来了1.5亿元社会资本建‘秋千王国’,还把村里乐观的民风融进去,做成了童趣文化IP。现在土地流转率达90%,23个种养园区连成片,9600亩的省级四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在咱村。”

  闲置资源的盘活,让清水村变成了“项目沃土”,但“光有项目还不够,得让村集体和企业绑在一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李堂春解释,清水村以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不光每亩地有500元租金,还有5%-8%的门票分红,村企捆在一起担风险、分收益。这种“土地+分红”的模式,让村企从“单向合作”变成了“双向共赢”。

  “项目共营”聚合力,抱团发展串起“旅游链”。这几年,清水村更拉着周边企业组建了产业联盟,搞门票折扣、采摘体验联动,串起“帅乡乐至-秋千王国-农家体验”旅游链,“大家抱团赚得更多”。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如今,乡亲们既能拿土地租金、分产业红利,还能在家门口上班,400多人实现本地就业,50多户搞起规范经营,到现在人均增收超2.4万元。

  “下一步,咱还得把‘四共’模式做扎实,跟着党委政府的方向,和企业一起把产业做精,让集体经济再上台阶,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李堂春的话里,满是对村民生活变化的欣慰和对未来的信心期许。

  五年破局,荒地生“金”!

  金光村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小农户如何对接大市场,走出振兴乡村的新路子?金光村用一场贯穿土地、机制与人的深刻变革,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2016年之前,我们村还是以传统粮油种植为主,人工耕作效率低,一亩地收益还不到1000元。”高寺镇金光村党总支副书记万海烈回忆道,“那时候,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成了大难题。”

  转机发生在2020年,与邻村合并后,面对2300多亩撂荒地、落后破旧的基础设施,村“两委”意识到,唯有走规模化、机械化道路,才能实现丘区农业突围。

  从2021年开始,金光村在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启动大规模撂荒地整治。“我们村集体率先复耕了560多亩,还购置了收割机、拖拉机,机械化一下子就跟上来了。”万海烈十分欣慰,“地里通了路、水到了田,产业的基础才算真正筑牢。”

  真正的突破在2023年到来——金光村被选为市级“农业共营制”示范村。村“两委”迅速行动,动员130户农户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入股土地335亩。“我们以粮油种植为核心,推行‘玉豆+小麦/油菜’轮作,全程机械化操作,还组建了管护队伍,把村里的劳动力也吸纳进来。”万海烈笑着说,“我们与村民一起走出了一条共富的新路径!”

  成果是实实在在的。截至2024年,合作社粮食总产超过20万斤,经营收入达50.33万元,入股成员每亩分红560元。

  展望未来,万海烈表示,金光村将继续拓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共享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金光’力量!”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乐至打造白僵蚕全产业链

  德仁源作为龙头企业在打造白僵蚕全产业链上成绩斐然。面对“有哪些具体科技应用与创新实践”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问,四川德仁源白僵蚕基地创始人蒋锡武分享了企业的“密码”。

  “我们从乐至‘中国桑都’的产业基础出发,自建2000亩桑园,联合农户把年产量做到了全省第一,产品质量高于《中国药典》标准。”蒋锡武介绍道,企业不仅强化了种植养殖基础,还全面建设了配套加工设施,真正实现了从源头到成品的质量提升。

  “我们2016年就开始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四川省乐至僵蚕科技小院。”谈及科技应用,蒋锡武语气坚定,“专家团队聚焦家蚕病理学、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等领域攻关,破解白僵蚕养殖、加工多项技术瓶颈,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科技赋能。”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德仁源开发的区块链溯源平台。蒋锡武郑重表示:“我们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全程溯源系统,确保每一批白僵蚕从养殖到出厂所有环节清晰可追溯,这是我们用技术守护品质的郑重承诺。”此外,企业还建成省级质检中心严格把控质量,联合上下游企业及养殖户构建产业集群降低成本,并积极借助行业展会和新媒体扩大“乐至僵蚕”品牌影响力。

  村集体收入三年翻十几倍

  村民感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民抱团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清水村党总支副书记吴通阳用自己的切身经历,给出了生动答案。

  “我是清水村的吴通阳,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亲眼看着我们村从‘穷旮旯’变成‘香饽饽’。抱团发展真是让我们尝到了十足的甜头!”吴通阳高兴地说。

  “要说变化最大的,得数这路和水。以前的土泥路,下雨根本出不了门,逢场天更是恼火。现在我们修了两公里长的旅游大道直通省道,全村硬化路像蜘蛛网一样铺了47公里,还专门划了骑行道。”吴通阳越说越激动,“河边还建了小公园,夏天晚上跳广场舞的人很多!最开心的是修了5座提灌站,以前种地全看老天脸色,现在水管一开,庄稼哗啦啦喝个饱!”

  谈到收入,吴通阳笑着算起了账:“过去自耕自种靠天吃饭,现在村里有23户老板包地搞种植养殖。光秋千王国景区就雇了150多个村民,月工资3000元还买社保。有些机灵的年轻人学了种桃技术,在自家后院种几棵树,一年下来也能挣钱。”

  “现在村里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吴通阳自豪地说,“我们的村集体经济三年从8.4万元翻到140万元!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周末都爱往我们这跑,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见习记者 李磊 实习记者 孙明宅

  全媒体记者 郭菁 杨路平 李思彤 韩成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