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辅警驻村记:我就是村民的“服务员”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资观暖阳”报道组

  清晨的薄雾尚未在伍隍镇红花村的田埂间完全散开,驻村辅警徐敏藏蓝色的身影已经远远走来。老远见到他,村民们都会亲热地喊一声“来得早哦,老徐!”

  雁江区伍隍镇自2025年4月建立实施“一村一辅警”工作机制。在这片拥有1.8万常住人口,而正式民警仅8名的土地上,17名驻村辅警正如同嵌入基层治理网络的“毛细血管”,激活了乡村平安建设的“神经末梢”。

  一棵大柏树

  徐敏一大早要去红花村8组彭女士家。她家屋后有一棵年岁久远的大柏树,枝繁叶茂让全家人为之骄傲。可如今枯枝时有掉落,砸在瓦片上噼啪作响,让邻居刘女士一家寝食难安。“砍了吧?”“不砍,可惜了。”两家协商多次,彭女士都舍不得。

  僵局之下,徐敏和红花村党支部副书记黄太均来到了现场。“这不再是单纯的‘邻里扯皮’。”徐敏从安全隐患和法律责任的角度耐心分析,黄太均则在一旁打着“感情牌”:“树砍了,院子亮堂了,心里也更踏实不是?邻里和睦比啥子都强。”

  一边是法理与安全的提醒,一边是乡里乡亲的情面,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终于冰释。彭女士最终点了头,同意砍树。没有红脸,没有上访,一件烦心事在“辅警+村干部”的联合调解下,春风化雨般地解决了。

  一个破题“方”

  “过去村里治安靠‘喊’,矛盾靠‘劝’,很多小事拖成了大事。”伍隍镇政法委员李泰林坦言,现在村里老人、儿童居多,治安防控薄弱、矛盾调解缺位、服务响应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破解这一困境,伍隍镇结合实际,推行“一村一辅警”模式,构建起“公安+党政+村社+村警”的联动机制。全镇16个行政村、1个社区都设立了警务工作站,每个站配备一名专职驻村辅警。这些警务工作站是掌握社情民意的“信息点”、处理治安问题的“执勤点”。

  “‘一村一辅警’不是简单地给村里配个‘安全员’,而是要打造‘扎根基层、联通民心、服务群众’的治理支点。”伍隍派出所所长程权介绍,采取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破解“警力下沉不足、基层响应不及时、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畅”三大痛点,让治理力量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

  一支宣传队

  这边处理着柏树纠纷,那边辅警黄仁巧和同事们带着反诈宣传单来到了村民家中。“大娘,最近有没有接到喊你转钱的电话?”“大爷,积分兑换现金的短信,一律莫信哈!”黄仁巧的普通话带着乡音,讲的案例也是村民们听得懂的本地事。

  黄仁巧担任辅警已有八年,对这份“磨嘴皮子”的工作有着自己的心得。“刚开始在村民微信群里发消息,根本没几个人理我。”她笑着说,“那我就不停地发,今天提醒防诈骗,明天说说防火灾,时间久了,大家发现我说的都是为他们好,现在可支持了!”

  这些驻村辅警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积极开展扫黑除恶、防诈骗、防火、防盗、防溺水等宣传。他们的坚持,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2025年8月,伍隍镇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70余件,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45%;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下降75%,村民安全感满意度大幅上升。

  一群“服务员”

  成效的背后,是严格的要求和默默的付出。派出所对辅警的考核标准近乎“严苛”:每天要在工作群图文“打卡”,更重要的是,必须成为所驻村里的“活地图”。“每家每户的路都要找得到,情况都要熟悉。”程权说。

  每位辅警都随身带着工作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村里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安全隐患点等基本信息。笔记本不仅是简单的工作记录,更是辅警开展工作的“宝典”。他们还会向村民分发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名片,方便村民随时联系。

  “我就是村民的‘服务员’——谁家有矛盾了我去劝,谁家有困难了我去帮。”面对“角色定位”的问题,徐敏的回答朴实直白。在他看来,驻村辅警的核心是“接地气”——村民白天干活,他就早晚上门,甚至谁家的鸡丢了,他也会帮忙去找。“辛苦是肯定的,但群众有需求,我们就会义不容辞。”

  这份义不容辞,换来了村民的绝对信任。“现在电话打过去,最多十分钟辅警就到!”村民王建丰说,“以前家里还被偷过,现在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张大妈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如今村民遇到小矛盾、小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找辅警,“他们就在村里,随叫随到,很靠得住!”

  村干部们对此感受更深。“以前村委开会,讲治安问题要占一半时间。现在辅警把很多事提前解决了,我们能集中精力搞发展。”黄太均认为,辅警就像“润滑剂”,既弥补了村“两委”在法律知识、应急处置上的短板,又成了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传声筒”。

  从清晨的巡逻身影到深夜的调解灯光,从田间地头的隐患排查到农家院落的欢声笑语,伍隍镇的驻村辅警们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搭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他们既是平安的守护者,更是治理的参与者,用平凡的坚守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