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贺小燕:跨越生命荆棘 点亮一片“星河”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贺小燕和孩子们玩游戏。

  □ 全媒体记者 钟雷 蒋婷婷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有一所特别的学校,它像一座温暖的桥梁,让特殊的孩子们跨越成长障碍,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而搭建这座桥梁的,正是重庆乐一融合特殊学校的创办者、用20年青春守护千余名“星星的孩子”的贺小燕。

  温情接力

  育出爱与希望的种苗

  贺小燕的童年并非坦途。她出身于资阳雁江农村,从小家境贫寒。生性活泼又倔强的她,还是令长辈们头疼的“野丫头”,用她自己的话语描述,则是“成绩倒数第一,但上树掏鸟、下田捉鱼、逃学打架都有我”。

  然而,故乡土地上的一场温情接力,让“野丫头”的人生轨迹逐渐发生变化——小学四年级时,新来老师将她的作文当作范文当众诵读,如石子投入心湖般,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肯定的回响;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为她补课,让她成绩逐渐跃居班级前茅;乡亲们在她体弱多病时,主动熬药送暖;高三病重时,更有同学家长背她看病、垫付药费……一份份沉甸甸的情义,如同无声的春雨,在她心底滋养出感恩与回馈的种子。

  带着大家的关怀与期望,贺小燕在高考时成功考入重庆医科大学。源于过往经历,她在大学期间格外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一边完成本专业学习,一边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积极展开青少年心理关怀实践。“因为我也希望能给别人带来温暖,能给予更多人帮助,所以我就通过心理咨询为很多孩子提供过支持。”贺小燕如是说。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大学毕业后,贺小燕如愿进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工作。

  直面荆棘

  誓做“星星的孩子”守护者

  “有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做咨询,他们的儿子5岁时得了自闭症,让一家人感到非常绝望。在诊室里,两位家长就抱头痛哭起来,但孩子却一边拍手大笑,一边跳着围着爸爸妈妈转圈,似乎没有一丝一毫对周围情况的认知。”

  正是在心理科工作这段时间,贺小燕与自闭症儿童相遇了。随着工作的深入,她发现,许多孩子的问题并非仅凭她的心理学知识就能解决的:“有的孩子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上厕所,有的孩子则是两三年前会说话,后来突然又不会开口说话了,简单的心理干预似乎对这些症状没有效果。”通过大量的学习和调研,贺小燕认识到,原来自闭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一幕幕让人无能为力的场景,像一把把利刃扎进贺小燕温软的心窝,也让她下定决心踏入特殊儿童教育领域。她说:“我当时的目标很坚定,我要挑战自闭症,挑战世界性难题。”

  2004年,26岁的贺小燕辞去公立医院的“金饭碗”,用全部积蓄在重庆石桥铺一居民小区租下120平方米的场地,创办起特殊教育机构。然而,困难远远超过出她的想象:父母因不理解她的选择,要与她“断绝关系”;后又遭遇小区居民的排斥和驱逐;由于收费相对低廉,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但是,贺小燕从未放弃心中的目标,提起当初的坚守,她动情地表示:“我们改变的不是一个孩子的命运,而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

  育人有道

  为特殊孩子点亮“星河”

  此后,四次搬家、两次被迫关门,还遭遇网络暴力,甚至丈夫也因理念不合离她而去……贺小燕一路跌跌撞撞,但她始终初心如磐、不断前行,父母也终于被她的执着所打动。“妈妈来学校看我,心疼得直呼‘怎么就剩一副皮包骨了’,随后就留下来帮助我打理学校事务,不久之后爸爸也来了。”贺小燕回忆道。

  逐渐地,贺小燕的坚守被更多人看见,相关部门、社会爱心人士等力量送来扶持资金、培训项目等支持,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家庭慕名而来。贺小燕还积极践行以“四大目标”为核心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模式,成为了行业标杆。

  贺小燕描述道:“第一个目标为‘好照顾’,让孩子变得情绪和行为稳定;第二个目标为‘好家人’,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第三个目标为‘好帮手’,即孩子不仅能自我照顾,还能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四个目标为‘好公民’,就是最终让他们能正常上学、上班,融入社会。”

  在贺小燕的学校里,孩子们一边接受康复训练,一边学习烹饪、叉车等职业技能,逐步向回归社会迈进,并努力实现“知识型就业”。目前,已有50余名长大成人的学员实现稳定就业、近100名小龄儿童成功融入普通学校,更有上万名孩童通过贺小燕的网上公益授课获得帮助。令她感到格外自豪的是,她的学生们曾在招聘会现场以蒙眼切菜技惊四座,还有孩子在第16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一举夺得3枚轮滑比赛金牌。而她本人,则获得了“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殊荣。

  从田野上那个仰望星空的“野丫头”,到千百“星星的孩子”的“贺妈妈”,贺小燕用二十年韶华,在干涸之地开垦绿洲,于无声处奏响生命乐章。这位点亮“星河”的资阳女儿,仍在路上,她的灯火,温暖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