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咖啡香伴炊烟 农文旅焕新颜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

  □ 见习记者 孙明宅 全媒体记者 郭菁

  乡村公路蜿蜒穿过资阳临空经济区临江镇仁里村,将村子自然划分出新旧交融的两幅图景。一边是老村民住惯的田园农舍,另一边是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截至今年上半年,数字游民社区累计入住数字游民1万余人次,吸引到访人流量10万余人次,给仁里村注入了鲜活的发展活力。

  风漫过公路,把农舍的炊烟与社区的咖啡香轻轻糅在一起。仁里村的日子在这样的新旧碰撞里发生着悄然改变。

  “资漂”变“新村民”

  宠物咖啡屋酿出乡村文明新味

  25岁的重庆青年张长俊,曾经是在城市挤轻轨的奋斗者,如今成了仁里村的“新村民”。

  去年,张长俊开始“资漂”时心里就一个念头:“为创业搏一把”。他瞅准了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的机遇,比起城市里饱和的市场,这里藏着更实在的机会。

  如今再看,当初的忐忑早已消散。推开宠物店的玻璃门,咖啡香先裹住人,冷萃、拿铁等饮品成了数字游民们喝咖啡的固定据点。屋里,会迎客的大鹦鹉站在门口跟人打招呼,猫咪、兔子、狗等宠物在客人身边求“摸摸”,最新潮的咖啡机“咕嘟”冒着热气,生意就这么稳稳地在此落脚。

  “客人里,近的有来自成都的,远的还有国外的,大家都觉得在这儿边喝咖啡边撸宠物,特别有意思。”张长俊笑着说,当初来这里是瞅准了发展潜力,没料到还意外收获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更让他惊喜的是乡村生活的“方便”,原以为乡村进货麻烦,没承想顺丰能直接把咖啡豆、宠物粮送到店门口,“网上下单,门口收货,跟在城市里一样省心”。遇到事儿他也不慌,有事随时能找社区运营方,可以对接村里、镇上的工作人员,还有人专门陪着去镇上政务大厅跑流程,省了不少冤枉路。

  现在的张长俊,闲下来时不仅会对着手机刷“新村民创业指南”,看其他年轻人怎么在乡村把爱好做成生意,还主动记镇上美食电话、去村里转悠聊天,慢慢从“新村民”变成“村里熟”。

  “新村民”把异乡过成自在的家,恰是文明的鲜活体现,年轻人带着活力融入乡土,仁里村以开放包容打破新旧隔阂,在接纳与共生中,长成了更具生命力的新样貌。

  老村民变成“主理人”

  见证乡村生活新变化

  55岁的仁里村村民刘华英在家带孙子,以前闲时靠种玉米、大豆和养鸡补贴家用。前几年响应村里“环线居民改农舍、创业态”的倡议后,她看准数字游民社区需求,在院坝旁开了小超市。货架上薯片、方便面、牙膏等琳琅满目,冷冻柜里摆满饮料。遇到外地口音的年轻人,她热情地上前招呼。

  刘华英不仅靠着生意让手头更宽裕,更一天天感受到村里的新变化。如今家家户户更爱装扮生活,门口整整齐齐贴着崭新对联,院落里的花果被打理得错落有致,有的人家还在窗台摆上绿植,连院角的杂物都归置得井井有条,处处透着对生活的用心。

  这份变化,藏着仁里村最朴实的文明变化,村民以开放心态适应乡村发展,从“将就过”到“讲究活”,在文明新风中,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入日常。

  基层干部做好“粘合剂”

  串起村民心

  “新村民”咨询生活便利,老村民想改民宿又担心影响邻里……遇到困惑时,村、镇干部化身为移动的“解忧站”,不仅上门送“政策解读”,还牵头召开“院坝会”,一起商量制定《仁里村村规民约》,村容整洁、邻里和谐成了硬规矩。

  “得让文明成为新老村民的‘通用语言’。”村党支部书记赵才兵说。村里搞文旅活动时,干部们把新老村民拉到一块儿,农忙时节组织新村民帮着老村民干活,节假日请双方一起来村委会参加活动……有村民办喜事,干部会上门提醒“少放鞭炮,多搞点热闹又文明的节目”,慢慢的,“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文明味浓了,大家的陌生感慢慢变成亲切感。

  “串起村民们的心,接下来我们将围绕‘生态打底、艺术织网、功能共生、文明共创’这一条主线,组建数字游民志愿服务队,用好仁里村志愿服务队,推动人居环境、艺术生态和文明空间的升级,办好传统节庆、非遗体验、志愿活动、农耕活动四种活动,为资阳市打造‘成都都市圈近郊游目的地’贡献临江力量。”临江镇党委副书记纪勇在谈到乡村发展时表示。

  文旅融合不只是“看风景,更要传新风”,让来客记住仁里村的质朴、活力,让仁里村的美在共建共享中,生长出更文明、更温暖、更具长久生命力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