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十年倾情帮扶铺就金光村的“金光大道”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实习生 易佳妤 全媒体记者 李好

  晨曦轻笼乐至县高寺镇金光村,崭新的村组公路如银带蜿蜒,偶过的车辆划破宁静,唤醒生机勃勃的村落……

  十年接力,深情耕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资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携手高寺镇党委政府、金光村村“两委”,同心同向,不当“陌上客”,甘做“耘梦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干部更是扎根一线,倾情奉献,将心血汗水融进金光村的每一寸土地。

  挖穷根:

  从泥泞土路到幸福坦途

  2016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首任驻村干部陈卓踏入金光村时,坑洼土路泥泞,部分农房风雨飘摇,不少村民脸上写满艰辛与期盼。他的日志里,密密麻麻是村民最朴素的诉求:“雨天出不了门”“晚上没路灯”“浇地靠天”……字句沉甸,成为行动指南。

  如何破局?陈卓锁定最迫切的民生痛点:修路!他多方奔走筹资金,决心以此撬动全村蜕变。十年间,四任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派驻第一书记接力奔跑,协调资金、争取项目、发动群众,蓝图终成现实——约11公里长、6.5米宽的高凉路贯通,村到县城车程缩短至半小时,“农产品出村、客商进村”有了快车道;屯水田建设、山坪塘加固,“望天田”变“希望田”;通组路、便民路延伸,泥泞路终被水泥路取代;道路亮化点亮夜晚,村容整治让院落整洁有序……

  “每任驻村书记都带着深情扑下身子干。十年前,想都不敢想有今天!”村党总支书记施以安感慨万千。

  拓富源:

  从外力输血到自我造血

  基础设施改善后,如何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深知:“输血”救急更要“造血”谋远。产业,是拔穷根的金钥匙。

  “帮扶不是包办,而是赋能。”第二任驻村书记王磊笔记本上的这句话,成为人大驻村工作队一以贯之的理念。

  十年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累计参与协调产业项目8个、资金超8000万元,如甘霖浇灌“希望种子”:数百亩土地宜机化改造,让“小田变大田”,农机下地效率倍增;投资百万元的大米加工坊拔地而起,稻谷实现烘干、脱壳、精选、抛光、装袋全链条就地升值;推动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高端稻种、推广绿色技术、共建试验田;探索“业主代管+保底收益”土地托管模式……如今,加工坊机器轰鸣,“粮穗香”有机稻长势喜人,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金光村探索出产业有特色、帮扶有机制、增收有渠道、发展可持续的新路径。

  帮扶不仅在于项目,更在于心与心的联结。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创新“套餐式”以购代扶:机关工会福利采购、干部职工自发“爱心购”,根据需求整合村里的鸡鸭鹅、粮油果蔬等,形成“销售套餐”,累计采购金额超10万元。

  第三任驻村书记马辉佳记忆犹新:“那个时候周末回城,后备箱塞满了帮同事带的农产品。看乡亲点钱开心的样子,再累也值!”黑山羊养殖户刘明坤,在帮扶下从贫困户发展为规模养殖户:“人大干部真办实事,日子更有盼头了!”

  树新风:

  从乡风新貌到沃土引才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十年帮扶,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培育精神文明和改善物质条件同步推进。常态化的文艺下乡活动,将欢声笑语送到田间地头;接地气的“法律大讲堂”“板凳宣讲”“人大代表说两会”,让法治意识浸润村民心田;帮助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一约五会”定纷止俗作用,悄然移走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绊脚石”。

  文明乡风如沃土育新苗,不仅滋养着乡村的精神家园,更催生了人才回归的热潮。“90后”大学生万海烈,毅然放弃城市发展机会,返乡潜心钻研水稻种植与农机应用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雁”。党员覃文广,在上海造船业打拼16年后,带着技术和眼界归来,成为“粮穗香”加工坊的全流程运营管理者。他们的回归,是乡村吸引力提升、精神共富的生动注脚。

  当振兴热土成为淬炼熔炉,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正在发生,在金光村的田野课堂上: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开展“暖心式”走访,调研督导、加油鼓劲,为干部“开方”赋能;机关党委与村党总支结成“红色对子”,在田间地头共话发展、共解难题;机关干部定期帮扶,既帮助群众纾困解难,又淬炼群众工作本领。

  “这段沾满泥土芬芳的经历,从各方面锻炼了我的能力,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现任驻村第一书记舒龙的回望,道出了所有驻村人的心声。他们在服务乡村、改变乡村的同时,也被乡村所滋养、所塑造,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

  当带着泥土芬芳的励志故事传回机关,激荡起了干部职工强烈共鸣,大家主动投身乡村发展。“资金短缺?我也可以协调争取”“技术匮乏?我来联系专家指导”“销路不畅?我也帮忙联系市场”……一个个发展难题在大家的合力下被攻克。特别是年轻干部纷纷请缨到乡村一线历练,一支“星火接力队”正沿着足迹,奔赴广阔乡村。

  情未了,路更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更加嘹亮。资阳市人大十年倾情帮扶,以党建强村、基建惠民、产业富民、文明润心的坚实步履,不仅铺就了金光村通往富裕幸福的“金光大道”,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锤炼锻造了一支践行“三有一树”的优秀干部队伍。这条大道,承载着过往的奋斗荣光,更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