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骑龙店村:夫妻唱响“花草致富经”
日期:08-14
李新国夫妻俩翻晒干花。
□ 实习记者 孙明宅 全媒体记者 韩成玺
八月的正午骄阳似火,乐至县大佛镇骑龙店村的水泥路上热浪蒸腾。村里一处板房内,也弥漫着热火朝天的忙碌气息,村民李新国和妻子何花正忙着捆绑、包装干草花束。
他们手中的花束可不是鲜花鲜草,而是由那些看似寻常的芦苇、狗尾巴草等野草经过造型制成。这些在田埂边无人问津的野草,经过夫妻俩的巧手匠心,化作发往全国各地的雅致工艺品。
在板房内的货架上,染成彩色的芦苇捆成圆柱形,仿真花与干枝错落搭配,等待打包的包裹堆成小山。李新国正用胶带固定纸箱,双手被深浅不一的染料浸出印记。“这是‘财富密码’,洗不掉才好呢。”他拿起一束染成渐变蓝的芦苇笑着晃了晃手,“这是给辽宁那边一家婚纱店做的,配白裙子拍照,美得很!”
而板房外的空地上,正上演着一场“阳光魔法”,五颜六色的干花枝被整齐摆放在烈日下晒“日光浴”。“这是定型的最后一步,得晒足三天,既保证干透,又能留住自然的韧劲。”何花擦了擦额角的汗,指着正在晾晒的材料说,“你看这狗尾巴草,刚收来时蔫头耷脑,处理后反倒有了蓬松的灵气。”
“做干花生意纯属歪打正着。”何花回忆,八年前夫妻俩在成都做药材加工,靠着几台烘干机处理金银花、艾草等。偶然间,一位客商带来一车芦苇,询问能否帮忙烘干加工,交谈间得知这些芦苇是用来做干花束。
“当时觉得奇怪,野草也能卖钱?”但第一批加工费到账时,比加工同等重量的药材还赚得多,他们才意识到这不起眼的生意藏着商机。夫妻俩动了心,索性回到骑龙店村,把老宅一角改造成工坊。
创业之初他们可没少闹笑话。染色比例掌握不好,整批材料变成“废品”;造型缺乏新意,订单少得可怜。何花带着样品跑遍周边花店,李新国则在网上看教程学习网上销售,最终他们摸索出一套最优工艺:本地野草保留原生态,外来材料侧重染色创新,捆绑时讲究“疏影横斜”的层次感。
如今,他们的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主要用于服装店、花店、婚庆公司装饰等。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要发上百件货,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件,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纯收益可达二三十万元。“你猜最远发到哪?”何花卖了个关子,“新疆!客户说我们的干花比较耐久,比鲜花经造多了。”
从田埂到市场,从生计到事业,李新国夫妇用一双巧手,让不起眼的野草绽放出致富的光彩,也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