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资阳日报

弹痕镌刻的抗战记忆

日期:08-04
字号:
版面:第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杨贵元。

  □ 张凤莉 陈刚 姚阳 康汶艾

  近日,在乐至县金顺镇金家沟村,104岁的抗战老兵杨贵元老人端坐于堂屋藤椅上。一提到抗战,他缓缓地抬眼看向天际,思绪又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38年秋,17岁的杨贵元正在乐至乡下帮人放牛。牵牛绳还缠在腕上,他就被人匆匆拉走。“没问为啥,只让跟着走。”从苍山到中江,再到安岳,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训练。

  经过集训,他被送至遂宁师管区,随后乘船经重庆顺流而下。途经宜昌时,杨贵元目睹了日军飞机将城市炸毁的惨状。“眼睁睁看着,啥也做不了,心里堵得慌。”

  抵达湖南浏阳后,杨贵元被补充到国民革命军第99军99师补充团3营8连3排。“一人发200多发子弹,练三点一线。”提及往事,老人笑了,“我打野鸭子练准头,全连数我打得最准。”

  他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锋,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湘阴县布防。100余名弟兄趴在矮山坡上,杨贵元紧握机枪,扣在扳机上的手指微微发颤。“鬼子就在对面的矮山上,看得清清楚楚。”战斗打响,班长一声令下“打”,他手中的机枪便疯狂喷射火舌。“100多个兄弟,40多个受伤,3个没回来。”杨贵元声音低沉下去,“但鬼子倒了100多个,我们赢了。”问及是否害怕,他脖颈一梗:“根本不怕!你不打敌人,就只有挨打。”

  与日军的第二次激战,成了杨贵元永生难忘的一役,此时他已升任班长,是队伍中十分重要的机枪手。面对1700余名日军猛攻垭口,他与另外两名机枪手死守阵地,在距离日军100多米的地方开枪。“从头天下午四点打到第二天早上!”他比划着扫射的动作,“我是班长,我不打,后面的兵就不会打。根本没想过怕,也没想过死,就想着用机枪扫倒一片又一片的鬼子。”激战中,他目睹部下普向林被炮弹炸断双腿,“连句话都没留下……”说到此处,老人陷入沉默。

  那场战斗中,杨贵元右手腕被子弹洞穿,手掌也中弹,腹部与腰部被弹片划伤。他举起右手,腕部仍留着一个明显的凹陷,“子弹深嵌在掌骨里,现在还在。”全师3000余人,此役伤亡800多人,但他们最终守住了阵地。

  最令杨贵元气愤的,是担任侦察兵时目睹的一幕:他身着便衣混在群众中,亲眼看见一名日本军官指挥士兵将四五十名无辜群众围起来,用机枪扫射。“当时啥也做不了,只能在心里发誓,一定要报仇!”

  从湖南到江西,从长沙沦陷到修水驻防,他历经10余次战斗,亲手击毙的日军难以计数。

  1942年,杨贵元负伤后被送往上海陆军医院治疗;1949年,他辗转至福建疗养所继续疗伤,康复后回到四川老家,娶妻生子。

  如今,杨贵元衣柜深处珍藏着一个红布包,里面是各种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这是我最珍贵、最重要的宝贝!”老人郑重地说。

  摩挲着掌中弹片留下的疤,杨贵元目光深重。他清晰记得日军精良的枪炮对上我们落后的装备,更无比珍视当下的和平岁月。被问及对新生活是否满意,他说:“以前,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现在这日子,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啊!”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总要叮嘱儿孙“多读书,多学技术,踏踏实实报效祖国”。

  夏风掠过院旁的玉米地,沙沙作响,仿佛回应着老人的话语。那些深嵌皱纹的伤疤,那些烙印在骨骼上的弹痕,都已成为岁月的无声见证:一位士兵,用他的一生,守护着这片深爱的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