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因显微镜下的车轮状结构得名,是引发全球5岁以下儿童重症腹泻的首要病原体。几乎每个孩子在5岁前都会经历至少1次感染,其中6月龄至2岁的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易引发脱水危机。其流行具有显著季节性,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期,病毒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存活能力强,仅需10-100个病毒颗粒即可致病,每克粪便含病毒量高达千亿级。我们需针对轮状病毒的传播特性和感染症状,做好识别、预防以及感染后的治疗,有效阻击婴幼儿腹泻的“头号元凶”。
一、识别症状——警惕“三多一少”病程
感染后潜伏期约1—3天,典型病程分三个阶段。
初期(1—2天):突发呕吐伴发热(38℃-39℃),部分患儿出现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若持续高热>39℃或发生抽搐,需紧急就医。
高峰期(3—5天):特征性表现为“三多一少”——大便次数多(每日10—20次)、水分多(蛋花汤样或黄绿色水便)、总量多,同时尿量锐减。此阶段若出现血便或无法进食饮水,提示病情危重。
恢复期(6—8天):腹泻逐渐缓解,但可能继发乳糖不耐受。需警惕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重度脱水征象。
警示:6月龄以下婴儿脱水进展迅猛,24小时尿布少于4片即为危险信号。
二、治疗核心——补液为先,科学用药
(一)补液是保命关键
轻中度脱水:首选口服补液盐Ⅲ(ORSⅢ),每次腹泻后按年龄补充:<6月龄50ml,6月—2岁100ml,>2岁150ml。
重度脱水(体重下降>5%):立即静脉补液。
禁忌:禁用运动饮料及自制糖盐水(电解质比例不当)。
(二)阶梯式饮食调整
母乳婴儿:增加哺乳频率。
配方奶婴儿:短期改用无乳糖奶粉(病毒损伤肠粘膜导致乳糖酶缺乏)。
已辅食幼儿:从米汤→稀粥→软面条→酸奶/苹果泥→瘦肉末渐进恢复。
禁忌:避免高糖、高脂、粗纤维食物。
(三)规范辅助用药
蒙脱石散:餐前服用,吸附毒素保护肠粘膜。
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制剂修复肠道微生态。
补锌治疗:<6月龄每日10mg,>6月龄每日20mg,疗程10—14天(WHO强力推荐)。
严令禁止: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及强效止泻药(延缓病毒排出)。
三、预防三重防线——疫苗+消毒+抵抗力
第一道防线:疫苗免疫
五价疫苗:预防5种主要毒株,6—32周龄口服3剂(首剂不晚于12周龄)。
单价疫苗:2月龄—3岁儿童每年1剂。
效力:降低重症率90%,缩短病程30%,即使感染症状也显著减轻。
第二道防线:阻断传播链
手卫生:肥皂+流动水搓洗>20秒(免洗洗手液不能替代)。
物品消毒:奶瓶玩具用1:49稀释漂白水(1份5.25%漂白水+49份水)浸泡30分钟。
呕吐物处理:戴手套口罩→用吸水材料覆盖→喷洒1:49漂白水→静置30分钟清理→污染区域扩大消毒2米范围。
效力:规范消毒可使家庭传播率降低76%。
第三道防线:增强抵抗力
母乳喂养:含sIgA等免疫因子,降低感染风险43%。
营养保障:足量维生素A、锌摄入。
隔离管理:患儿症状消失后继续居家48小时。
四、家庭护理三大铁律
铁律一:补液优先于进食
呕吐剧烈时暂停固体食物1—2小时,每5—10分钟喂5—10ml补液盐。
铁律二:渐进式恢复饮食
遵循“淀粉类→蛋白质→脂肪”顺序,2周内避免牛奶、鸡蛋。
铁律三:精准监测指标
记录腹泻/呕吐频次及尿量(婴幼儿尿布<4片/24小时预警),每日晨起空腹称重(体重下降>5%提示中重度脱水),观察精神状态(嗜睡或烦躁提示电解质紊乱)。
关键提示:轮状病毒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补液防治脱水是核心,疫苗接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当患儿出现反复呕吐、尿量减少、精神萎靡时,务必及时送医,避免延误救治黄金期。
资阳市中心血站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