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美霞
仲秋时节的潮州,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夹杂着淡淡的果香与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随文友赴潮安区龙湖镇后郭村采风,恰遇“百千万工程”的春风拂过乡野——那座藏在田野间的阳光(玻璃)书屋,正以透亮的身姿,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亮眼注脚”。如今“农家书屋”工程遍地生花,在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里,它早已不是简单的书架陈列,而是农民家门口的“精神充电宝”,是学技能、拓眼界、富心灵的文化港湾,让乡村的精神土壤,在书香里愈发肥沃。
从后郭村木雕一条街穿行,朱红雕花的木艺还在眼前流转,便拐进党建公园文体广场的岔路。一条绿道隐在草木间,渠水汩汩似琴音,道旁农田里,黄瓜花、番茄苞缀在藤蔓上,像撒了一把星星。循着这抹生机往前走,视野忽然开阔——全市首个村级玻璃书屋,就那样立在田野中央,绿色钢柱托起透亮的玻璃墙与屋顶,仿佛从田园里“长”出来的一方光影容器,将蓝天、绿树、田畴都揽进了怀里。
村干部说,这书屋是中山市对口帮扶的“连心桥”,复刻了当地网红玻璃书屋的设计与运营模式,5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书架、桌椅与绿植相映,二三十人围坐阅读也不觉拥挤。我伸手触了触玻璃,阳光透过枝叶在掌心投下斑驳的影,忽然懂了“阳光书屋”的深意:它要让阳光照进书页,也照进村民的心里。
推门而入,墨香与草木香扑面而来。书架一尘不染,1万多册图书由潮州市图书馆统筹调配,红色经典、科普读物、中外名著、儿童绘本……每一本都贴着分类标签,像等待检阅的“文化小兵”。更让人惊喜的是,它是潮州首个实现“市—区—村”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农村书屋——村民在这借的书,去市区图书馆就能还,不用再跑冤枉路。“百千万工程”要的就是“便民”,这小小的借阅系统,恰是政策温度的具象化。
社工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书屋的运营全靠“众人拾柴”:龙湖镇社工站牵头,周边学生志愿者轮流值守,借书时在系统上轻点几下,志愿者帮着登记,流程简单得很。书籍还会定期“更新血液”,哪类书少了,从库存里调补,始终让书架“满当当”的。这不正是“百千万工程”倡导的“共建共享”?让村民既是书屋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
书屋里的场景,比春日田园更动人。有人倚着书架读《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眉头渐渐舒展;有人坐在玻璃墙旁的高脚凳上,捧着《木雕制作技法》细细琢磨——后郭村是木雕之乡,年轻工匠们总来这“取经”,上次村里承做的佛像,就有师傅参考书里的技法,把眉眼刻得格外传神。
角落里,一对情侣笑着取下《读一朵一朵云》,女生指尖轻翻书页,男生凑过去一起看,阳光落在他们发梢;穿碎花裙的小女孩拉着爷爷的手,脆生生喊:“要《十万个为什么》!”爷爷放下手中的《中医养生》,踮脚从高处取下书,老花镜滑到鼻尖也不在意;穿校服的男孩挣脱妈妈的手,直奔儿童区,熟门熟路抽出《马小跳》,盘腿坐在地上就读,妈妈笑着摇摇头,也拿起一本《家庭教育指南》翻起来。
最鲜活的是两位阿姨的对话。“你看这《潮菜食谱》,咸蛋黄焗淮山,咱们村的淮山刚好熟了!”一人指着书中彩图,另一人望向窗外——棚架上的淮山藤爬得正旺,翠绿的叶子在风里晃。“走,看完书去基地挖几截,今晚就做!”说着掏出手机拍下菜谱,眼里满是期待。这便是“百千万工程”要的“文旅农融合”:书里的知识,能直接变成餐桌上的美味,变成田里的收成。
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翻动的书页上,也洒在村民的笑脸上。我随手翻开一本散文,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跃入眼帘,忽然想起三毛说的“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想起梁晓声那句“读书给人内在的力量”。在这乡村书屋里,这些话不再是遥远的句子——它是工匠眼里的技法、阿姨手里的菜谱、孩子心中的好奇,是村民们把日子过好的“底气”。
村干部说,未来书屋还要引入第三方经营,添上茶桌、咖啡机,让村民能捧着书,喝着茶,看窗外的稻浪起伏。“百千万工程”要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这小小的书屋,正是其中的“文化支点”。如今村里的变化看得见:酒桌少了,书桌多了;闲话少了,讨论声多了。有人在书里学了淮山种植技术,把自家田变成了“示范田”;有人看了木雕书,改进了工艺,订单多了不少。书屋成了真正的“文化粮仓”,喂饱了村民的精神,也滋养了乡村的发展。
离开时,夕阳把书屋染成了暖金色,孩子们还在书架旁追逐,老人们坐在门口读报。我忽然明白,“百千万工程”不是宏大的口号,它是玻璃书屋里的一缕阳光,是村民手里的一本书,是田埂上黄澄澄的穗稻,这些细碎的美好,凑成了乡村振兴的模样。
这个秋天,因这方书屋而格外温暖。愿阳光书屋的光,能顺着“百千万工程”的脉络,照进更多乡村;愿更多村民能在书里找到方向,让日子像窗外的阳光一样,散发着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