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丹玉
中国人办喜事,向来讲究择吉日。这“吉”字,不单是黄历上的红字标识,更是心底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而国庆这一日,因着其特殊而隆重的意义,在众人心中,自然成了上上大吉的好日子。人们将婚嫁喜庆、乔迁新居等人生大事安排在这一天,仿佛要将小家的喜悦,融进大家的庆典之中,与国同庆,喜上加喜。
我家的两套住房,进宅仪式都选在了国庆节。头一回是二十年前,公婆用半生积蓄在城区购置了一套步梯房。公公当时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就定在国庆吧,国泰才能民安,有国才有家。”婆婆提前半月便开始张罗,将新居打扫得一尘不染。国庆那日清晨,我们一家穿戴整齐,为新居亮灯布彩,贴新对联。婆婆还把一个竹编簸箕放在案头上,寓意兴旺发达,日入斗米,年入斗金。我把学来的吉祥“四句”大声唱与家人听:“金屋集祯祥,进宅大吉昌;堂构焕异彩,子孝孙贤良。”公公婆婆大声赞道:“贤!”
那日的晚餐格外丰盛,饭桌上,我们一家谈论着未来的计划,话语间充满了希望。窗外,夜空被国庆的烟花照亮,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与国同庆”的意味——国家的兴盛,实实在在地照进了我们这般普通人家的小日子里。
第二回是五年前,我家购置了一套电梯房。先生问进宅日子时,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国庆节。”他笑我执着于传统,我却道:“这不只是传统,更是一种情结。”十月一日清晨,我们把进宅仪式欢欢喜喜再办一遍。婆婆把旧宅的油灯和竹编簸箕奉进新房,她祈祷着日子一如既往的和美、兴旺。小区里,早有其他人家也在办进宅喜事,互相道贺之声不绝于耳。“恭喜啊!国庆快乐!”“同喜同喜!与国同庆!”祝福声里,既有对小家的祝愿,也有对国家的庆贺。
儿子从花园游赏归来,手里举着一面小红旗。他问:“妈妈,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人结婚呀?”他看到前后好几辆婚车驶进负一层车库。我拉着他的手,解释道:“因为今天是我们祖国的生日呀,大家选择在这个好日子里办喜事,就像给祖国母亲过生日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庆祝。”儿子调皮地说:“将来我买新房子,也选在国庆节。”他爸爸不失时机地打趣:“你结婚选在国庆节我也赞同哩。”儿子一听急了:“老爸你别开玩笑啦!我还是个初中生。”引得一家人都笑起来。那笑声融入秋日的阳光里,温暖而明亮。
其实不止进宅、婚嫁,我还见过新生儿在十月一日降临人世,父母为其取名“庆生”“晓华”;见过商场选择在国庆日开张,锣鼓喧天,宾客如云;见过一对白发老人,选定国庆日拍金婚纪念照,说是要让这特别的日子见证他们恒久的爱情。每一年国庆,都在上演无数这样的喜庆故事。它们平凡而真实,汇聚成国家发展进程中最生动、最美好的细节。
夜幕降临,华灯璀璨。我携家人漫步街头,看霓虹闪烁,听欢声笑语。儿子忽然指着天空喊:“烟花!”果然,一簇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开,化作满天星雨。先生轻声说:“真美啊。每一年国庆都这么热闹,每一年都有新的喜庆添加上去。”
我握紧他的手,心中豁然开朗。是啊,这便是无限叠加的喜庆——一年年,一代代,个人与家庭的重要时刻与国家的生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庆祝传统。国庆节不再只是一个法定假日,更成为一个承载亿万人希望与梦想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