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桂堂
农历八月初,客居广州的高中同学程君在微信群里提议,以《梦回儿时中秋》为题,每人各写一篇文章。老同学的提议,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儿时欢度中秋的思绪中。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唱过一首儿歌:“八月十五过中秋,天上的月亮圆溜溜,弟弟吵着要月饼,妈妈在门前供香斗……”中秋夜,枫溪的姿娘(女人)们忙着拜月娘,儿童们也有他们自己的节目,这边厢在观戏僮,那边厢在烧瓦窑。厝边的老叔独得其乐,坐在鱼塘墘,一边拉椰胡,一边唱着:月娘月光光……
观戏僮是中秋节儿童的一款游戏,我也参加过几次。一群小伙伴,推选一个头儿,每人手持一根燃香,来到水边(池塘边或水沟边),一字儿排开,头儿喊:“请大姑。”众答:“大姑唔在家。”头儿接着喊:“请二姑。”众答:“二姑出门未返家。”接着齐喊:“一步催,二步催,催阿同身早回归。”头儿继续喊:“请三姑。”众答:“三姑打扮随恁去。”接着齐喊:“一步吼,二步吼,催阿同身猛猛走。”然后一众回到原来地方,蹲在地上,围成半月形,双手捂住双眼,在额头捧着一根点燃的香,一个小伙伴手持燃香,站在对面,边上下晃动,边带领大家反复念叨:“观呵观戏僮,盘山过岭来相逢,逢相岭,岭相逢……”据说游戏中间可能有小伙伴入神,即时表演起潮州戏,唱声琅琅,舞姿翩翩,而且以前从未学过唱戏。不过我参加过的几次,却从未发生过。
烧瓦窑,却是男孩子的专利。中秋节午餐吃完大鱼熬芋头,还未来得及吃米饭,几个小伙伴就跑到外埕,商议晚上烧瓦窑的事情。接着分工合作,有人到破厝斗(废墟)收集旧瓦片,有人四处寻找柴草,然后集中到外埕中间。领头的孩子看到瓦片中缺少较大片的,就撺掇小伙伴到正在修房子的工地偷几片新瓦片,工地的大人知道儿童的小把戏,也装作没看见。随着瓦片愈来愈多,孩子们就开始砌瓦窑。先用树枝在地面上划了一个圆圈,然后沿着圆圈一层一层地砌起瓦片,瓦片与瓦片之间留有间隙,层与层逐渐缩小。在接近地面的地方,用砖头砌成一个进火口,以作柴草进入窑里的通道。砌到最顶层,要用几块比较长比较厚的瓦片围起来,留存一个小圈作为窑顶。从地面到窑顶有一米多高。碰巧捡到半节陶管,就安在窑顶作烟囱。有一个孩子回家端来一盆米汤,淋在窑身上,经过下午风吹日晒,瓦片与瓦片粘在一起,窑身就更牢固了。
好不容易捱到晚饭后,孩子们分别抱着从家里带来的柴草,来到了瓦窑旁。天一黑,小头目一声令下,瓦窑就开始点火了。刚开始,火势较小,随着窑膛里温度逐渐升高,柴草一塞进窑里就立刻燃烧起来,火苗从窑身预留的间隙喷出来,火舌从塔顶冲向空中,映红了周围的空地,映红了伙伴们的脸庞。闻声赶来的男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也没空手,有的带来了柴草,有的带来了煤油,有的带来了盐。煤油一泼,火势更旺。抓一把盐撒到窑里,顿时蓝色火苗向四处喷射,噼噼啪啪的响声不绝,小伙伴们高兴得围着瓦窑跳起来。
渐渐地,周围观看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小孩子,还有大小伙子,有个别好事的,从附近瓷厂的龙窑拖来几大捆松树枝,这下子,柴草更足了,伙伴们烧得更欢了。
月上中天,诚心的妈妈们已经拜完了月娘,有人正在呼唤孩子回家,小伙伴们把最后一把柴草塞进窑里,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无可奈何结束了烧瓦窑,有人提议不要把瓦窑推倒,明天晚上再来……
近日,在广州的孙女打电话问我,家乡过中秋节有什么传统活动,说这是老师布置的调查作业。我信口回答:拜月娘和烧瓦窑,现在烧瓦窑规模更大,明年中秋争取回潮州,我带你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