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楚楠
清华大学教授、近代古典大师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释朱》中说:
赤心即棘心,亦即刺……赤心木,犹言有刺之木。
明代举人,有“潮州诗史”之誉的陈衍虞(字伯宗,号园公)乡贤在《莲山诗集》卷一【五言古】中《孤坐》里亦说:
孤坐同稿(同“槁”)木,众忧来叩门。甡甡(众多貌)自端委(始末),构斗(相斗)无晨昏。横戈与忧战,旗靡辙亦奔。(《左传·庄公十年》:“吾望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状兵败)忧入坐我腹,森朱植其根。(繁密的赤心木)何以拔濯(抽引)之,芸牖(书斋)奇字存。(王莽时六体书之一。此处应指“符箓”一类的怪字)拟将腊日酒,稽首祭长恩。(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为腊月。”【参见笔者主编《莲山诗集点注》,中华诗词出版社,2006.12.】
“赤”字,除了有“赤心木”(即“有刺之木”。潮谚因此而有“赤嘴赤舌”一词,犹言“口中含着赤心木,那箇刺儿,令你张不开口。”)之外,据《汉语大词典》载,其主要义项有:①浅朱色,亦汽指红色。《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路,驾赤。”唐·孔颖达【疏】:“色浅曰赤,色深曰朱。”②古以赤为南方色,后因指南方。《周礼·考工记》:“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③婴儿:“《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此句有省略。意谓“只有把臣民治理好才能太平无事。康,安康。,治。)比喻百姓,人民。后因有“赤子之心”(喻纯洁善良的心地)的成语。《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汉书· 贾谊传》:“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唐·颜师古【注】:“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④外表无所遮饰;裸露。组词有“赤足”,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等;又有“赤脚”,韩诗《寄卢令》:“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一婢赤脚”,后因称“婢女”为“赤脚婢”,至宋代省称为“赤脚”。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杨诚斋(万里)自秘书鉴将漕(漕运使)江东,年未七十,退休南溪之上,老屋一区,仅庇风雨,长须、赤脚才三四人。”知潮谚之称婢女为“赤脚”,自宋代始。(自明代称男仆为“赤脚汉”。《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皮氏只愁老公回来盘问时无言回答,一夜(与奸夫)赵昂商议,欲要跟赵昂逃走他方。赵昂道:‘我又不是赤脚汉,如何走得?’”赤足、赤脚,指光着脚,不着鞋袜,易为锋利的异物所损伤。在古代讲究礼节的风气下,被视为“下等人”,故作为仆人的专称。《水浒传》第一百二回:“只见一簇人亚肩叠背的围着一个汉子,赤着上身,在那荫凉树下,吆吆喝喝地使棒。”明代组词为“赤剝”,意指脱光;裸露。明·马欢《瀛涯胜览·锡兰国》:“男子上身赤剥,下围色绿手巾,加以压腰(腰束带)。”(潮谚有“剥赤尻蒂”【潮音读为(剥赤胶裂3)】。尻,骶骨以上部位。意为裸露上身。潮谚将“赤剥”二字倒装一下,馀与上引马欢文字略同。)⑤指鲜血。潮谚有“赤着”(因“木有刺”不小心,刺着了,难免鲜血淋漓,潮人谓之“赤着”。引申义“擎赤血刀”,状处危难时期勇往直上的人,如选稿过程中大胆删足来稿为“擎赤血刀”者。
此外,据《汉语大词典》载,尚有其它主义项,如:谶纬家谓汉代以火德王;诛灭义;纯真忠诚义;用于象征革命或革命胜利义;蒙古语中表示人的后辍义(犹汉语的“者”),象声词义;“赤县”的简称;通“尺”“斥”“等义项(皆略)。至于用“赤”字组词的词语,举其荦荦大者,对热心文史工作的诸君而言,又不得不知也:
赤老(佬),宋时对军人的鄙称。宋·江休复(字邻几)《江邻几杂志》:“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莫原其意,缘尺籍(按:汉代用来记载杀敌功绩的竹板。《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司马贞【索隐】:“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于一尺之板。”)得此名耶?狄青自延安入枢府,西府(按:“宋枢密院之别称。熙宁(1068-1077)年间,于京师建东、西两府,西府为枢密使所居。”见宋· 陈绎《新修西府记》,转引自徐连达主编《中国历代官制词典》)迓者累日,不至。问一路人,不知乃狄子也,既云‘未至’,因谩骂曰:‘迎一赤老,累日不来。’”又是方言字。詈词。意为“鬼”、“无赖”等,有时也用于戏谑。(近现代作家多有詈语。略。)
赤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后汉书·耿纯传》:“时真定王刘扬,复造作谶记云:‘赤九之后,瘿扬为主。”唐·李贤【注】:“汉以火德,故云赤也。光武于高祖(刘邦)九代孙,故云九。”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终见神符兴赤九,不应流泪到铜仙。”
赤墀,据《汉语大辞典》载,其义有二:①皇宫的台阶,因以赤色丹漆涂饰,故名。《汉书·梅福传》:“故願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塗,当户牗之法坐,尽平生之愚虑。”(唐)颜师古【注】引应邵曰:“以丹淹泥塗殿上也。”②借指朝廷。唐·岑参《奉和杜柏公初夏发京城作》:“按节辞黄阁,登坛恋赤墀。”宋·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不願蛾冠赤墀下,且可短剑红尘中。”又据【墀】字条载:“① 古代殿堂上涂饰过的地面。《韩非子·十过》:“白壁垩墀,茵席雕文。”②台阶上面的空地。亦指台阶。《文选·班固〈西都赋〉》:“于是玄墀和砌,玉阶彤庭。”张铣【注】:“玄墀,以漆饰墀;墀,阶也。”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願少立于堦(同“阶”)墀之际,望见君子之威仪也。”
而释慧原《潮州市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第一章·第三节:开元寺各项建置】有关“丹墀”的描述,却与上引各节大相迳庭。“丹墀”之描写如下:“在天王殿之后,深37.80米,广34.60米,中砌石为甬道,旁为草地,各有菩提树一株……尚有唐刻石经幢,宋造方石塔,耸立左右……”简直把大雄宝殿前之“石埕”视为“丹墀”,忘记(或忽略)了“古代殿堂上涂饰过的地面”、张铣【注】“墀,阶也”的训诂,而把“地面”理解为“丹墀”。与全书认真、谨严的基调似乎脱节!
喜欢书法的读者诸君,还必须记住“赤笔书”这个组词。该词“谓道教的仙书、符箓之类。”唐 ·王维《林园即事寄舍弟紞》诗:“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清·赵殿成【笺注】:“赤笔书,当作仙书、符篆之解。《魏书·释老志》所谓丹书、紫字,《云笈七签》所谓紫书、紫笔,缮文之类是也。”
据《汉语大词典》【赤部】载、除释义外,该书还收录了“赤”字组词近二百条,如“赤帝子”条,引《史记·高祖本纪》,把“刘邦斩白帝子(化成白蛇)”的过程描述得十分完整、动人。后附唐·储光羲的诗句和清·谈迁《北游录·游郗山记》,以表明佐证、所在地,可谓结构严密。但在“释义”一项内缺乏“赤心即棘心,亦即刺”(动词的主义项),难怪闻一多教授要为新书起名为《古典新义》。繙阅该书,得益良多。许多潮谚如“赤着”“赤嘴赤舌”“擎赤血刀”等亦得到圆满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