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执着于让世界听见潮声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第03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夏至前天》在戛纳电影节,中间为蓝灿昭

胡晓悦

9月12日,平遥国际电影展公布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短片”12部入围华语短片,潮籍导演蓝灿昭的作品《肉食动物》为其中之一,即将参与角逐“费穆荣誉·最佳短片”荣誉。

近几年,凭借独特的创作魅力,蓝灿昭成为戛纳、柏林、平遥等国际知名电影节的座上宾,备受行业瞩目。他的影片《夏至前天》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夏日句点》更是一举斩获了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短片奖”,此次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影片《肉食动物》也将同样带给观众独特的观影体验。

启航:韩水滋养 影梦初醒

“很多观众说,影片里的潮语对白听起来很舒服,景色看起来也很美,有了过来这边旅游的想法。”

“自然的力量和生活的细节一起构成了赤凤独特的魅力,让这个季节充满了活力、温暖和深度,也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宁静和美好。”

谈及家乡,这位低调内敛的青年突然变得“活泼”起来。

蓝灿昭是土生土长的潮州人,赤凤满目的苍翠和韩江淙淙的流水见证了他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喜怒哀乐。

2013年,蓝灿昭高考失利,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音乐梦,前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学习自己另一兴趣所在——电影创作。

入学之后,因为不愿辜负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蓝灿昭一头扎进电影的研习当中去。图书馆的灯亮灯灭、电脑屏幕的帧帧画面和熙熙攘攘的片场都见证了青春梦想大致轮廓的勾勒。

有了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蓝灿昭决心拍一部属于自己的影片。他以“参加国际影展”的愿景凝心聚力,成功召集伙伴共同创作并筹得两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由于制作成本有限,影片一直在较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制作。大家伙儿不得不扛着器材“挤公交”,在废弃小学教室中靠稻草打地铺度过寒冷的冬夜,在城中村天台小小的出租屋单间中创作剧本、拍摄影片……

“到后来后期制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待在天台那个小单间里,而且因为是夏天,晚上总是有很多人到天台纳凉喝酒,挺吵的,但是没办法,当时只有那个条件。”谈到那段日子,蓝灿昭显得很平静,似乎只是在描述一段极其平淡的时光。

“多多就是那个时候来到我身边的,它是我最忠实也最可靠的朋友,消解了我的孤独。”

多多是蓝灿昭养的一条狗,陪伴他至今已有十年。

2015年6月,《狗》在凝聚着心血与汗水的努力下诞生,并在之后幸运地入围了第32届洛杉矶亚太电影节,蓝灿昭也凭借此片获得了第39届亚裔国际电影节新导演奖提名。来自八方的掌声让这位敢想敢为的青年有勇气定下更加远大的目标:30岁之前,至少有一部作品入围世界三大电影节。

那一年,蓝灿昭只有20岁。

破浪:光影交汇 轻舟远洋

望见远方的灯塔,追梦的小船更加渴望破浪前行。

2016年到2022年期间,蓝灿昭参与剧情长片《秋野春潮》的拍摄和剪辑,担任《动物世界》的编剧和导演以及动画短片《键盘老师》的导演,以多元化的艺术实践为后续的集中发力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由蓝灿昭监制、编剧的影片《夏至前天》以黑马之姿闯入大众视野,成为当年唯一入围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的华语真人短片,历史性地成为潮汕本土首部入围戛纳官方竞赛单元的影片。这之后,影片还相继亮相了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和德黑兰国际短片电影节等在内的多个全球重要影展,成为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窗口,让各地观众得以一窥潮汕地区的特色风物和时代脉动。

创作《夏至前天》的过程中,蓝灿昭选择将镜头对准他魂牵梦萦的家乡赤凤镇。他大胆启用亲友参演,以最亲切的乡音——潮州话,赋予影片独一无二的地域质感和情感温度,以“静谧、优美、微妙”的表达赢得了戛纳评委的认可。

这样充满勇气的选择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非职业演员恰到好处的“生疏感”、乡村浑然天成的绿美生态底色以及音韵独特的潮语对白让影片跳出了传统表达的“窠臼”,使观众对潮州夏天“湿漉漉的绿意”有了强烈的期待。

事实上,蓝灿昭的电影创作并不局限于独特的视听表达。这位在外独自拼搏的年轻导演,还擅长利用作品表达自身的乡土情怀和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怀。他在《夏至前天》中用纪实性新闻报道与人物对白映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变迁,在第二部代表作《夏日句点》中具体而直接地表现对青少年群体的关切。

《夏日句点》是潮汕电影又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2024年,该部影片一举斩获第74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最佳短片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潮汕影片,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累计入选包括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5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第30届萨拉热窝电影节在内的全球近300个国际电影节,成为2024年国际影坛备受关注的作品之一。影片还将代表潮汕电影、广东电影,甚至是中国电影,参与角逐2026年第9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

《夏日句点》依旧沿袭蓝灿昭式的创作风格——深植于家乡的人情风物沃土,聚焦青少年隐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惊喜的是,影片还突破性地采用了更为潮流前卫的艺术表达——融入抖音艺术风格、大胆利用AI视频生成技术、采用灵动的画幅变幻,通过独特的视听将观众置身于梦幻美学和极致的观影体验,成为一道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景。

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选片总监文森特·福斯特赞叹影片“捕捉到青少年在童年和青春期之间的需求和欲望,美妙地传递了夏日平淡无奇的普遍体验”。

交响:勇立“潮”头 乡音回荡

得到鼓励和肯定后,有人向前看,有人回头望。

对于蓝灿昭而言,回乡拍摄家乡的人、事、物,早已成为一种自觉。

“家乡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创作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文化使命。”

创作《夏日句点》时,蓝灿昭有意避开了“英歌舞”“牛肉火锅”等广为人知的“潮味”符号,坚持用朴素的镜头和日常的人、事、物、语雕刻家乡风情。

作为新一代潮汕青年,他将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视为己任,执着于让世界听见潮声、看到潮人、爱上潮汕,期盼通过自己的电影,让各地的潮人从光影中感受扑面而来的亲切和跨越千万里的情感共鸣。

然而,影片冲击柏林电影节期间,蓝灿昭意外发现,语言选项中竟没有“潮语”这一类别,他因此不得不选择较为相近的“闽南语”作为最终的答案。此后,在每一场有他参与的影展和分享会上,这位严谨的导演多了一份旁人难以理解的坚持和执拗——向不同场次的观众郑重介绍潮语。就像千千万万个在外拼搏的潮人一样,这位导演,坚定而执着地守护着文化的根脉,干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潮汕影片走向国际,让更多人听到潮语,爱上潮汕。”

当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颁奖声响起,来自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观众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送给这位年轻的导演。而他,选择用一句朴素而深情的话语作为致辞的结尾“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潮州,一个美丽的中国南方小城。”

载着光影乡愁,这艘从韩江之畔出发的小船如今已勇立于行业潮头。相信未来将以更加坚定的姿态,乘风破浪,驶向新的广阔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