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慧
在潮汕地区的红色记忆里,有一位从马来西亚跨越重洋归来的女性身影格外动人——她就是华侨女战士许崇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崇英放弃异国相对安稳的生活,毅然奔赴中国投身抗战,这份‘万里赴戎机’的勇气与赤诚,在华侨抗日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出版科科长陆妍慧在讲述这位女英雄的故事时满是敬佩。
1924年5月,许崇英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在教会创办的小学读书,从小受到博爱、平等教育。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救亡活动声势浩大,海外华侨爱国热情高涨,募捐筹款、抵制日货,青年们纷纷回国支前救国。
许崇英在入读吉隆坡坤成女校后参加抗敌歌咏队,经常下乡宣传演出。许崇英的弟弟许鸣也同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姐弟两人一起参加了当时马来西亚共产党外围组织——抗敌后援会的活动,并以许崇英家为据点经常散发马共机关报《挺进报》。
1941年8月,太平洋战事爆发前夕,许崇英搭乘最后一班船(安徽轮)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抵达祖国后,许崇英前往韶关,进入志锐中学(有“铁军”之称的张发奎将军为纪念阵亡师长许志锐而创办)学习。在校期间,许崇英怀揣救亡图存的信念,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寻找前往抗日前线的机会。
1944年4月,粤北地区局势紧张,民众开始大规模疏散。经进步青年介绍,许崇英于1944年7月加入华南抗日劲旅——东江纵队,并参加了东江纵队第一期青年干部训练班。在训练班中,她有幸聆听了东纵领导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以及饶彰风、林鹗等同志的演讲和授课,进一步坚定了抗日信念。
由于许崇英精通英语、客家话、普通话、粤语、潮语多种语言,训练结束后,她被分配到东江纵队司令部(现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葵涌街道土洋村)军需处,为前线将士提供后勤保障。工作之余,她还经常在晚间组织识字班,帮助大家学习文化知识。
在日军铁蹄蹂躏华南的艰难岁月里,这位年轻的华侨女战士,将自己的青春融入了民族抗战的洪流。抗战胜利后,她才返回自己的家乡潮安龙湖下阁洲村。
岁月流转,许崇英的故事已沉淀为潮汕红色文化的重要部分,她万里归乡、投身抗战的英勇事迹,既见证了海外华侨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赤子深情,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