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买卖与相请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7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英群

我总认为,潮州俗语是潮州文化中最精华部分的总汇,最精练、最鲜活地体现了潮州人的人生态度、社会见闻、价值观和人生观。

潮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许多俗语都可以从中华文化,即通用的汉语普通话中找到对应的、意思相近甚至完全相同而用语或语法不同的俗语、成语。比如“一槌扣双坺”与“一举两得”;“红仕相堵头”与“势不两立”;“乘风扣橄榄”与“趁火打劫”等等。

不过,从这些意思相同而表述各异中,有很值得玩味的东西。你会发现,潮州方言俗语的确很俗,汉语通用语则很雅。但俗的表述很具体,很生活化,汉语通用语则很简练、很准确,各有优点。但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前者的俗。它是潮州百姓的生活感受或人生体验的产物,很形象、很生动,也很有温度。读之用之,都觉亲切;后者很准确、简约,但略嫌干硬。对于舞文弄墨者来说,写论文宜用普通话词汇,若写生活散文,最好用潮州方言中的俗语。

我很喜欢潮州俗语,现在潮州已有民俗爱好者搜集成书出版,我不单把其作为工具书使用,平时会当作一本读物来阅读,那是一种享受,像生活在乡亲们中间,被乡音包围。

让我最感兴趣并为之着迷的潮州俗语,是那些只能产生于潮州,最充分最有特色反映潮州风貌、潮人的人情物理,别地不可能有的俗语,比如“番畔钱银唐山福”“从暹罗说到猪槽”“茶三酒四迌二”“种田如绣花”之类。这类潮州特有的产品,是潮人说潮事,其深刻,其准确,其生动,其特有风味,真是一句就值得你作为一篇文、一首诗、一出戏去细细玩味。我举下面这一句试加分析:

“买卖算分,相请无论”。

为什么说这条俗语只能产生于潮州呢?你先把这俗语看作两场戏,一场在买卖,一场在相请(请茶请烟请吃请看戏)。这二场角色是同一批人。能相请而无论谁作东,这是熟人。潮州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新流行的俗语有“潮州名城,不是朋友就是亲情”(亲情即亲戚,情,读晶5)。

一个成年人,基本有20位表兄弟姐妹,夫妻共有40位,这40位表亲的表亲也有40位,一共1600人,加上同学、同事、朋友、熟人及厝边,潮人称为蕃葛藤亲,都是可以相请无论的。若是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买卖关系,那可就得多花笔墨。

潮人善商举世皆知,一句“小小生意会发家”的俗语道尽潮商多巨贾的秘密。如果你做小生意(其实,潮州单小食就百多种,潮人经商无不从小小生意做起),这小本生意设在巷子里,买主几乎都是那些可以相请无论的蕃葛藤,你不打分打厘,这人少一分,那人不客气少二分,你只怕开张三日就关门!

潮州人重感情,跟聚族而居有关系。但,相请是友情,买卖是契约。一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买卖每日都在多次进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买卖常夹着人情,精明的潮州人总结出“买卖算分、相请无论”的守则,真高!

之所以说潮人此举高,是因为把“买卖算分”与“相请无论”连在一起。如果买卖总不算分,互不讲信用,感情疏远是一种必然,也就不可能“相请”无论了。

对这俗语起补充作用的还有另一俗语:“人欲长交,数欲短结。”

买卖之间,有时手头不便,欠账也常有,但潮人认真。当年,我邻居阿仁兄下班回家,在街口买包一角一分钱的香烟,身上刚好只有一角钱,小贩阿兄说无相干,烟尽管拿去抽。仁兄回家向老母亲要了早上卖尿二分钱,回头即送一分去还小贩。这样短的结数,彼此必能长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