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林月:潮汕抗战敌后的“交通女杰”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6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热血与生命捍卫家国。在潮汕大地上,有一位名叫林月的女战士,以一双赤足丈量艰险,凭一条扁担挑起使命,在敌后战场书写了“肩挑千斤担,脚走万里路”的传奇,成为潮汕抗日斗争史上一抹耀眼的巾帼亮色。

家风铸初心,武装小组展风采

“林月是原潮安县江东镇西前溪村人,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女战士。”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出版科科长陆妍慧介绍,“她194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至1946年北撤。凭借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贞、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她多次出色完成党交付的任务。在党的培育与战斗实践中,成长为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女战士。”

林月成长于革命家庭。土地革命时期,她的家乡是秋溪游击区的一个据点。年幼的林月经常随母亲和两个哥哥参与村里的革命活动。共产党员林裕锡等革命同志常来往她家。长时期耳濡目染下,革命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抗日战争时期,林月的家继续成为党的活动点之一,她也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8年冬,“二战”时期共产党员林利祥从南洋回到家乡西前溪,与李习楷同志接上关系,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林月等一批青年踊跃参加。1939年下半年,上中江东区委妇委曾舜英经常来西前溪,指导女党员洪秀卿,将林月、林秀杏、陈妙贞等妇女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成立“同情小组”,参加各类革命活动。曾舜英还经常拿《妇女杂志》给林月看,给她讲述何香凝、宋庆龄等女革命家的故事。林月的母亲也常对她说:“俺硗仔人(穷人),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出头天。”于是,在曾舜英等人的教育下,林月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组织妇女募捐支援前线,对来往她家的同志,热情接待,协助母亲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

1940年春,林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征途上开启了新的里程。同年4月,潮汕中心县委成立了“江东武装小组”(后改为“潮澄饶武装小组”),活动于敌占区、国统区和缓冲区地带,灵活打击敌人。7月,林月加入该小组,成为小组里最初仅有的女战士。虽然女同志仅有她一人(后增加林莲),但她毫不示弱,与男同志一起,参加各种武装行动。为方便行动,她用水布裹发、女扮男装,与男同志一同参与武装行动;战斗结束后,她又主动承担挑运物资的任务。林月自小在韩江边长大,游水、捕鱼、种田样样精通,艰苦生活与劳动练就了她强壮的体魄。她挑着百多斤重的担子,跟着队伍撤退、转移,从不掉队,也不叫苦喊累。

林月的父母、兄长不仅全力支持她外出参加革命,而且经常省吃俭用,把家里可吃的东西留下,热情接待过往的同志。1940年,党组织派黄光武同志以“表兄”的身份隐蔽在林月家,林月父母一口答应,并视为亲生儿子。1943年组织把脱离家庭、参加革命的少年林绍明安排在林月家里,尽管当时正逢饥荒年,家中生活极为困难,但林月的父母、兄嫂也是满口答应,并且把他认作林月兄嫂的养子。

赤足闯险关,巧织敌后“交通网”

1942年4月,地下党员刘华投敌叛变,导致汕头地下党组织遭破坏,潮饶边县(国统区)党的特派员周礼平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撤离刘华认识的革命人员,林月也被调到归湖区狮头乡交通站工作。这个交通站是连接潮安到隍的中转站,林月的任务是靠当挑夫赚钱,解决交通站人员和过往同志的生活问题。6月,“南委事件”发生,潮汕党组织暂停活动,大部分党员化整为零隐蔽下来。在党组织最艰难的时期,林月仍留在归湖区狮头乡交通站,经常来往于归湖、意溪之间,继续当挑夫赚钱维持同志们的生活。

1943年正月,党组织调林月回江东,担任潮梅特委交通员,负责的交通线是从江东到隍和饶平羊角埔。主要任务是:以做小生意为掩护,传送党内文件、书报宣传品、金钱物资、枪械及护送领导人。她有时独自行动,有时与其他男同志结伴同行。为隐蔽传递文件、物资、枪械,她练就了一身“藏物本领”:根据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物资作为掩护,用棉被藏金条、用谷笪卷藏报纸、书刊,把文件书信藏在木炭、扁担、竹棰、竹筐里或衣服的领角、襟边、裤头里。

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的白色恐怖中,担任党的交通工作十分艰巨。从江东到羊角埔这条交通线就有240多里路,步行要走两天,经过日、伪、国民党哨站有十多处。林月不但要赤足挑百多斤重的担子赶路,还要想方设法保住党的机密。她经常在夜里出发而往往要到次日晚上才能歇肩和吃饭。因家境贫寒,她不能每天都带上“饭包”,坑水常是她的“点心”。但不管环境多艰苦,林月从不气馁、退缩。

为完成任务,林月还善于借助各种社会关系,作为她从事交通工作的掩护。她大姐夫的堂弟是饶平樟溪区的伪区长,其妻与林月的大姐关系很好。而樟溪是潮安至饶平羊角埔的中转点,林月送文件、物资时,便以“亲戚”的身份,常寄宿于樟溪区公所(该区公所恰好在公路旁)。一次,林月从饶平羊角埔带了文件回潮安,至樟溪区时,为防岗哨检查,便去找其大姐夫的堂弟妇,谎称自己经商有点钱,担心过哨站时被搜走,请其想法帮她过哨站。结果在其帮助下,林月安全地过了岗哨,被同志们称赞为“智勇双全的交通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顽固派集中力量围剿游击队,潮澄饶县委决定把“韩纵一支”拉上凤凰山。9月上旬,党组织派林月、刘映梅为游击队带路。途中遭到国民党地方部队的围击,双方展开战斗。12日清晨,游击队到达凤凰大水溪,准备登上飞凤径岭。林月知道岭上有一个地方叫拜亭,是个隘口,地势险峻,是上凤凰山必经之路,敌人常设岗哨于此。为确保安全,林月让队伍隐蔽于岭下,自己一人先上岭察看,发现没有岗哨后,便向队伍发出信号,队伍于是日傍晚顺利到达丰顺东。队伍过飞凤径时,林月为不暴露身份,藏于山沟树丛中,待队伍全部通过拜亭后,才独自经南坑、沿凤公路到东寻找队伍。

担当护战友,独摇电机保通讯

此后,党组织派林月到“韩纵一支”队部担任卫生员。从此,她每天背着药箱,为负伤、生病的同志敷药、送药。当时队伍经常转移,夜行军时,林月常主动替劳累的同志们背枪,有时背着三、四支枪爬山路。有一次,队伍从凤凰转移到八乡山,经过隍附近的一个渡口时,只有船只,没有人撑渡,林月自告奋勇,撑船把队伍安全送达对岸。后来,组织决定“一支”转移到大北山同二、三支队汇合,在大洋的战斗中,高凤大队的机枪手负伤,林月立刻背起他撤离,令这位男同志深受感动。

队伍汇合后,林美南同志安排林月和邱二兴、徐明征等人到电台担任保卫工作。到电台后,林月被分配当摇机手。这台电机原要两个人才能摇动,林月却仅凭两手就能操作,效率胜似两人。她每天都坚持摇着电机发电,保证了电台通讯工作的进行。1946年6月,林月与李亮等一批同志奉命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为了革命的需要,她离开故乡、亲人,踏上了新的征途。

从武装小组的女战士,到敌后交通线的“信使”,再到守护战友的卫生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林月凭着一双光脚板,一条竹扁担,为护送党的信件、物资与经费,肩挑千斤担,脚走万里路,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付的任务。林月勇挑重担、机智勇敢、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感人事迹,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留下了属于潮汕巾帼的光辉印记,她的忠诚与勇敢,至今仍是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