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潮韵雅诵:乡村小学经典诵读与文化传承的校本实践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5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在“双减”政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双重背景下,乡村小学经典诵读面临文本与语境脱节、教学方式单一、文化浸润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广东省潮州市溪口二祥杰学校为实践案例,围绕《“双减”政策背景下潮汕优秀文化融入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的校本课程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编号:2025ZQJK590),系统构建了“课程融入——活动拓展——文化浸润”三维路径。通过将《论语》《经典家训》与潮汕童谣、古诗词有机整合,设计“古今意象对话”“方言逻辑迁移”等模块;利用课前、午间碎片时间开展高频分层诵读;借助社团展演融入潮剧、英歌舞等非遗元素,增强文化表达与传播实效。实践表明,该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语言积累、文化认同与表达能力,促进了潮汕优秀文化活态传承,为乡村小学依托地域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可推广的校本实践范式。

关键词: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双减”政策;校本课程;课后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具有战略意义。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强调经典诵读是重要载体[1],乡土教育理论也指出本土文化资源对儿童文化认同具有关键价值(顾明远,2018)[2]。然而,当前乡村经典诵读仍面临文本与方言语境割裂、教学方式机械单一、活动与“五育并举”目标偏离等问题。随着“双减”政策实施,减轻学生负担、拓展课后服务资源成为乡村教育新机遇。本研究以维果茨基“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理论为指导[5],依托广东省重点课题(2025ZQJK590),以溪口二祥杰学校为实践场域,探索经典诵读与潮汕优秀文化深度融合的路径,旨在为乡村小学优化课后服务、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提供实践范例与参考。

一、课程融入:经典文本与语文教学的深度结合

1.古诗词教学的主题化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为实现文化传承目标,我校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的主题化整合策略。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为例,采用“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双主线融合模式,以“燕子”为文化意象纽带,精选杜甫、白居易、晏殊等名家的咏燕诗句,与现代课文《燕子》形成对比教学。课堂通过水墨动画、古筝配乐营造古典氛围,引导学生沉浸式诵读,感受燕子作为“春信使”的象征意蕴。课后开展“诗配画”创作活动,学生依据古诗意境进行彩墨绘画并创作短诗,深化对传统文化意象的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2.潮汕方言童谣的课程化开发

潮汕方言童谣语言生动、韵律鲜明,兼具文化传承与语言习得价值。基于维果茨基“语言是文化认知载体”的理论,我校将其系统有机融入语文课程体系。在三年级作文课《这样想象真有趣》中,以童谣《老鼠拖猫上竹篙》导入,通过动画视频展示诙谐场景,辅以普通话字幕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用方言拍手诵读后,教师引导分析其“颠倒逻辑”,并迁移至想象写作中,学生创作出“会飞的母鸡”“巨人蚂蚁”等富有童趣的故事。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更激发了想象力与创造力。

此外,在诵读《门脚一丛柑》时,针对“唔危唔下”这一方言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古诗《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的“危”字,通过对比理解其意为“高”,进而理解“唔危唔下”即“不高不矮”之意,从而克服理解障碍。这一跨文本、跨语言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潮汕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3.碎片化时间利用:日常诵读惯例的系统设计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及碎片时间,以“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为理念,构建系统化的日常诵读机制。“出力少”体现为时间投入的精巧设计:每日语文课前3分钟进行《论语》名句诵读,每周一、三、五午间安排20分钟《经典家训》集体诵读。诵读内容短小精炼,每周精选一句《论语》,如“学而不思则罔”等,学生通过反复跟读自然成诵。

“后劲足”则源于对儿童记忆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基于6-12岁语言记忆黄金期的规律,学校采用“分层复现法”强化记忆:首周通读,次周精读,第三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如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融入冬至活动;用潮汕方言演绎“与善人居”情景剧,增强记忆趣味性与实效性。追踪显示,坚持诵读一年后,学生古诗文记忆量显著高于对照班,长期记忆保持率更高。经典语句的内化促进了价值观自主建构,如用“静以修身”管理情绪,以“读书志在圣贤”树立学习目标。

二、社团活动与舞台表演的深化实践

经典诵读的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更需要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与舞台表演得以深化和升华。我校以经典诵读社团为核心载体,构建了“日常浸润-社团深化-舞台展示”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

1.经典诵读社团的常态化建设与运作

我校经典诵读社团于每周五课后服务时段开展活动,以“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展示风采”为宗旨,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招募成员,并按年龄与兴趣分设基础组和提高组。社团与日常诵读紧密衔接,依托课前《论语》和午间《经典家训》积累,进一步实现深度拓展与创意转化。活动设计注重分层与兴趣导向:基础组以低年级为主,通过《弟子规》情景剧等趣味形式,在角色扮演中理解经典;提高组面向中高年级,侧重经典文本的创意改编与跨学科融合,如将《论语》与潮剧唱腔结合创作“潮韵诵经典”节目。

2.舞台表演:从校园到全国的文化展示与价值传递

舞台表演是经典诵读成果转化和价值传播的重要路径。我校积极构建“班级展演-校级汇演-校外竞赛”三级展示平台。2024年7月,我校经典诵读社团创作的《诫子书》与《中华少年》两个节目成功入选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诫子书》以诸葛亮家训文本为核心,融合潮汕非遗元素进行创新编排。低年级学生身着汉服,持竹简模拟古人吟诵,配以潮州大锣鼓节奏,展现家训庄重感;第二幕通过现代校园情景剧,演绎“非淡泊无以明志”在学业竞争中的现实意义。该节目荣获评委“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兼备”的高度评价。

节目《中华少年》以当代诗歌为蓝本,融入潮汕英歌舞的刚健韵律。学生手持红绸,以有力舞姿展现“少年强则国强”的豪情;朗诵采用普通话与潮汕方言双语交替,凸显地域文化与民族自豪。节目尾声,学生现场用毛笔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并将作品赠予现场观众,实现从艺术表演到价值传递的升华。

3.实践成效与育人价值

全国展演的成功是对学校经典诵读育人模式的肯定。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学生在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语言表达能力普遍提升,多数学生在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上取得突破;文化认同感明显增强,学生通过方言与经典的结合,更主动了解潮汕优秀文化、学唱潮汕歌谣;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展演活动的图文影像资料通过公众号、广播、文化墙等渠道传播,成为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资源,激发了更多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热情。

结语

本研究以“双减”为背景,通过溪口二祥杰学校的实践,构建了“课程融入——活动拓展——文化浸润”三维一体的经典诵读路径。该路径有效促进了诵读活动与潮汕优秀文化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认同和综合素养,为乡村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可操作的校本方案。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挖掘潮汕文化资源,开发更多优质校本课程,完善实施与评价机制,为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Z].2018.

[2]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潮汕文化读本(小学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0.

[4]孔子.论语[M]. 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5]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二祥杰学校

汪卉兰 刘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