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潮汕传统文化在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传承与创新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5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肩负着减负提质与文化育人的双重使命。潮汕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其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与开拓性特质,为课后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本研究以潮汕冬至搓汤圆习俗为载体,依托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二祥杰学校的实践案例,构建并实施了“主题探究——跨学科渗透——实践体验——家校社协同”的四维融合模式,系统探索了潮汕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可行路径与创新机制。研究发现,该实践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更通过民俗体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动手操作中培育了工匠精神,为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范式。

关键词:潮汕优秀文化;冬至搓汤圆;小学课后服务;文化传承;“双减”政策

引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正在重塑基础教育的生态格局,并将传统文化教育推向课后服务这一核心实践场域。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后的课后服务时段,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通过具象化、体验式活动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同时肩负起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潮汕优秀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精神内涵。从精工细作的潮绣、意蕴深远的工夫茶,到刚健豪迈的英歌舞,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不仅体现了先民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更蕴含着兼容并蓄、开拓进取的文化基因。这些特质恰好可以弥补现代教育中“重认知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不足,为课后服务开发兼具趣味性、教育性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提供了优质素材。

基于此,本文聚焦潮汕冬至搓汤圆这一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活动,以湘桥区磷溪镇溪口二祥杰学校的实践探索为样本,系统阐释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旨在为新时代小学课后服务的“文化赋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一、冬至搓汤圆习俗的教育价值探析

潮汕地区流传千年的冬至搓汤圆习俗,不仅是时令更替中极具仪式感的民俗符号,更蕴含着多维的教育价值。在“冬至大如年”的潮汕民俗观念中,搓制汤圆的过程既承载着“团圆美满”的生活期盼,也凝结着“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糯米粉的细腻交融象征家族凝聚力,圆球状的造型寄托对“圆满”的精神追求,而分食汤圆时讲究的长幼有序,则体现了传统伦理的教化意涵。

将这一习俗引入小学课后服务,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培育工匠精神与动手能力:在搓制、塑形、蒸煮等实践环节中,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空间感知与造型能力得到锻炼,“慢工出细活”的操作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

第二,厚植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通过追溯习俗的历史渊源(如冬至“阴阳转换”的传统哲学观念)、理解地域特色(如潮汕汤圆注重“甜汤调味”的饮食智慧),学生能在生活化场景中构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框架,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三,促进社会情感能力发展:集体搓汤圆的互动过程,强调分工协作与成果分享,能有效促进学生沟通、协作、尊重、分享等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使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行为准则。

这种将民俗仪式转化为教育载体的方式,有效打破了传统文化教育中“抽象说教”的局限,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中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格培养的双重目标。

二、溪口二祥杰学校冬至搓汤圆实践路径:“四维融合”模式

溪口二祥杰学校于2024年12月联合潮州电视台“青青园中葵”栏目,成功举办了“冬至潮韵,情暖校园”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其核心是构建并实施了“主题探究——跨学科渗透——实践体验——家校社协同”的四维融合模式。

主题探究引领活动设计

活动筹备阶段,全校师生围绕“探冬至之源”(历史渊源)、“识冬至之俗”(传统习俗)、“悟冬至之意”(文化内涵)、“品冬至之味”(饮食特色)、“述冬至之情”(情感表达)、“享冬至之乐”(活动体验)六大主题精心设计学习任务链。这些任务不仅涵盖知识性内容,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感受其独特魅力。

跨学科渗透拓展学习维度

活动中,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冬至”主题进行创作,并将富有创意与情感的美术作品在校园内展示。此举丰富了活动形式,有效实现了艺术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审美能力。

实践体验深化文化感知

活动当天,校园操场成为实践体验的欢乐场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手搓制汤圆,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这一过程极大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使学生对吃汤圆习俗的文化内涵有了切身体会。 (下转07版)

(紧接05版)设置的速度赛、创意汤圆造型赛等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力。

家校社协同共育文化创新

活动积极邀请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家长不仅参与搓制过程,还与孩子分享冬至传统故事,有效增进了亲子关系。此举营造了家校社共育的良好氛围,强化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文化传承中的联动与合作。

三、实践效果评估:传承与创新的效果

为科学评估冬至搓汤圆活动在课后服务中的成效,溪口二祥杰学校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过程性观察和成果对比分析等多种方式。

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意度显著,普遍认为活动有趣、有意义且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通过过程观察和学生作品(如美术创作、创意汤圆、活动记录等),评估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空间想象力、审美表达、团队协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通过对比不同班级、年级的活动参与度、任务完成质量和创意表现,整体验证了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促进文化理解、培养综合素养方面的有效性。

评估结果表明,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课业压力感,更重要的是:在动手实践中培育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民俗体验中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协作创新中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团队意识。

四、展望未来:深化传承与创新方向

溪口二祥杰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冬至搓汤圆习俗在课后服务中的融合实践:

(一)丰富内容与形式:持续挖掘潮汕优秀文化资源(如时节歌谣、民间故事、传统游戏等),开发更多元化、序列化的课后服务文化主题活动,提升服务品质与学生体验。

(二)融合现代技术: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例如,利用AR/VR技术重现冬至民俗场景,使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学生活动成果、传播潮汕优秀文化知识,创新传承方式,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深化家校社协同: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社区、文化场馆(如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社会力量的深度合作,构建更稳定、更广阔的文化传承共同体,形成育人效力。

结论:潮汕冬至搓汤圆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教育价值。将其有机融入小学课后服务,是响应“双减”政策、实现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溪口二祥杰学校通过构建并实施“主题探究——跨学科渗透——实践体验——家校社协同”的四维融合模式,成功将搓汤圆活动转化为生动的课后服务项目。

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后服务内涵,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协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工匠精神、厚植了乡土情怀。

本研究案例为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后服务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日益重视,以潮汕冬至搓汤圆为代表的优秀民俗文化活动,必将在小学课后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挺.潮汕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文科.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21,42(04):11-126.

[3]袁爱国.“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22(10):8-83.

[4]林伦伦.潮汕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EB/OL].(2021-12-30)[2023-10-27].

[6]黄志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模式与效果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06):1-97.

[7]陈平原.传统节日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6(03):5-14.

[8]张诗亚.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8(05):3-10.(强调生活化、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与本文实践模式契合。)

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二祥杰学校

黄晓纯 刘森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