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潮汕乡村小学将潮汕侨批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既是落实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要求,也是解决乡村课后服务资源短缺的有效路径。本文从内容开发、活动设计、评价创新三方面,构建“三维四层”课程体系、“三微一体”实践模式与“银信成长档案”评价体系,让侨批文化成为乡村学生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活教材”,助力文化自信在乡村教育中扎根。
关键词:“双减”政策;潮汕侨批文化;乡村小学;课后服务;校本课程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中小学文化育人指明了方向。潮汕侨批作为“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以“银信合一”的独特形式承载着侨胞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基因。[1]在“双减”政策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背景下,潮汕乡村小学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将侨批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既是落实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乡村课后服务内容的创新实践。本文从内容开发、活动设计、评价创新三个维度,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让侨批文化在乡村校园焕发新生。
一、内容开发——“三维四层”课程体系
新课标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3]潮汕侨批文化内涵丰富,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构建“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与“基础——拓展——探究——实践”四层内容的课程体系,让侨批文化从知识到情感层层渗透,实现文化与学科育人的融合。
(一)基础层:以“侨批常识”夯实文化认知
基础层课程通过感官体验与趣味活动,让低龄学生初识侨批的形式与情感,为文化理解打下基础。面向低年级学生,可选取最易理解的元素,编写图文并茂的读本《侨批里的小故事》。
通过对比现代书信与侨批的“银信合一”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侨批的信封、邮票、批局印章等元素。结合语文“识字写字”要求,开展“侨批印章临摹”活动,让学生在描摹中感受传统书法的韵味。
选取侨胞寄钱“供养父母”“抚养子女”等温暖故事,用潮汕方言儿歌、连环画等形式呈现,渗透“勤劳”“孝顺”等品德教育,呼应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家庭责任”主题。
(二)拓展层:以“侨批精神”联结学科知识
拓展层面向中年级学生,将侨批文化与学科知识结合,让文化成为知识的载体,既学知识又悟精神,实现跨学科融合育人。
语文与历史:引导学生分析侨批书信的结构(如“开头问候——家中琐事——汇款用途——结尾嘱托”)来模仿写作,提升写作能力;结合历史课“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内容,探究侨批产生的时代背景,如潮人“下南洋”的动因,理解侨批与时代的关联。
数学与美术:根据侨批中的汇款数额(如“国币壹佰元”“光洋伍圆”),设计“银钱换算”活动,结合数学“货币单位”知识,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货币的价值,渗透“精打细算”的生活智慧;观察侨批信封上的邮票图案(如潮汕风光、南洋建筑),用剪纸、水彩等形式再现,在美术创作中感受地域文化与异国风情。
(三)探究层:以“侨批议题”培养思辨能力
探究层面向高年级学生,通过深度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让文化理解从表层走向深层。
如研究“批脚”(送批人)翻山越岭送达侨批的过程,讨论“诚信”的重要性,结合道德与法治“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开展辩论,理解诚信是社会运行的基石。
如分析侨批中“侨妇主持家事、教育子女”的记载,对比现代女性角色,撰写短评《从侨批看潮汕女性的担当》,培养思辨能力与性别平等意识。
(四)实践层:以“侨批传承”链接乡村生活
根据新课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要求,实践层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真实场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行动,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承者,实现文化从认知到实践的跨越。
可选拔学生担任“侨批小使者”,用方言向同学、家长介绍侨批展品(如侨批仿制品、历史照片),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可组织学生采访村里的老侨眷,记录“侨批改变家庭生活”的故事,整理成《侨批记忆》手册,让侨批文化与乡村记忆相连。
二、活动设计——“三微一体”实践模式
乡村小学课后服务受限于场地、设备等条件,我们立足“小规模、低成本、高参与”的特点,设计了“微展览、微剧场、微实践”三“微”一体的活动模式,让侨批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一)微展览:“移动的侨批博物馆”
利用校园走廊、教室角落等空间打造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浸润文化,实现文化熏陶。
如班级设置“侨批主题墙”,学生定期展示自己制作的侨批仿制品(用毛笔写批文、红纸包“银锭”)、侨批故事手抄报等,每月开展“最佳展品”评选。在学校围墙绘制简易的时间轴,标注从清代到民国的侨批发展节点,搭配历史照片,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侨批的历史发展脉络。
这种“见缝插针”的展览形式,无需专业场馆,却能实现新课标“营造积极的语文实践情境”的要求,让文化浸润日常。
(二)微剧场:戏剧中的家国情怀
微剧场通过戏剧表演让学生体验侨批故事,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情感与精神,让历史故事变得生动可感,增强文化共鸣。
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改编侨批故事为故事剧。师生可选取典型侨批(如“侨胞为家乡建校寄钱”“抗战时期侨批中的爱国话语”),将书信内容转化为剧本,用废旧纸盒制作“批局”招牌,旧布料缝制侨胞服饰,融入潮汕弦诗乐作为背景音乐,精心编制故事剧,并在家长会、文化节等场合演出,让观众感受潮汕侨批文化独特的“家国同频”的情感共鸣。
布莱希特曾说:“戏剧的目的是引起思考。”微剧场活动就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理解侨批背后的情感密码。
(三)微实践:生活中的侨批智慧
微实践将侨批文化与生活相结合,通过模仿与体验,把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受文化的现实意义。
如指导学生写一封“现代侨批”给父母,附上自己制作的礼物,模仿侨批“银信合一”的形式,传承“礼轻情意重”的传统,增进亲子情感。
如在数学课后服务中,模拟侨批汇款流程,学生轮流扮演“侨胞”“批局掌柜”“收款人”,计算汇费、找零,在游戏中巩固数学知识,理解“诚信经营”的批局精神。
这些活动成本低廉但参与度高,让侨批文化从历史符号变为真实的体验,呼应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三、评价创新——“银信成长档案”
“银信成长档案”借鉴侨批记录特点,从知、情、行三方面记录学生成长,让文化素养的养成变得可追踪、可评价。
(一)“知”:活用“批文卡”
“批文卡”让学生记录侨批知识,教师用侨批式评语互动,使知识积累过程变得有趣味、有温度,体现评价的激励性。
低年级可用图画或拼音记录“认识的侨批元素”(如“侨批上的红色印章”“侨批是寄钱又寄信的”)。中、高年级可撰写“侨批知识小札记”,记录对侨批历史背景、书信内容的理解,教师用“侨批式评语”回应(如“字迹工整如侨批,思考深入似批局掌柜”),让评价更具文化特色。
这种评价方式将知识掌握转化为“文化对话”,让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
(二)“情”:巧用“情感记录表”
情感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我们可通过“情感记录表”来记录自我与他人评价,捕捉学生对侨批文化的情感变化,让隐性的情感认同显性化。
自我评估:用“★”标注对侨批故事的感受(如“感动”“敬佩”“疑惑”),写下最触动自己的一句话(如“侨胞在国外很辛苦,还想着家里,我要孝顺父母”“批脚很讲信用,值得学习”),记录真实情感。
他人评价:小组活动中,学生用潮汕俗语互相点评(如“你演的侨妇很传神,有阿姆的慈爱”“你讲的侨批故事很生动,像阿公讲的一样好”),强化文化共鸣与同伴激励。
(三)“行”:妙用“实践银章”
“实践银章”对应不同实践表现,用积累兑换勋章的方式,激励学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以评价促实践。
“巧手章”:奖励制作侨批仿制品、道具优秀的学生;
“善言章”:表彰在讲解、表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传承章”:授予主动向家人、邻居传播侨批故事的学生。
攒满一定数量的银章可兑换“侨批文化小使者”勋章,这种评价既呼应了侨批“以银寄情”的传统,又用学生熟悉的“攒积分”方式激发持续参与的动力。
四、结语:从“一纸家书”到“一堂好课”,让文化基因浸润乡村童年
费孝通曾说:“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2]潮汕侨批文化融入乡村小学课后服务,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守护,更是对“双减”政策“五育并举”要求的生动实践。
通过“三维四层”的课程内容、“三微一体”的活动设计、“银信成长档案”的评价创新,让侨批文化从博物馆的展品变为乡村学生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活教材”。当孩子们用心地写下“现代侨批”,当潮汕方言演绎的侨批剧在操场响起,当“侨批小使者”向游客讲述祖辈的故事,这份跨越百年的“银信”便完成了它的当代传承。
这不仅是一堂课的成功,更是文化自信在乡村教育土壤中的生根发芽——正如那一封封侨批跨越重洋回到家乡,文化的种子也终将在课后服务的沃土中,结出“家国同心”的殷殷之果。
参考文献:
[1]饶宗颐.潮州志[M].2005重刊.
[2]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群言出版社,2010.
[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潮州市湘桥区铁铺镇仙岩小学 吴绵
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溪口二祥杰学校 刘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