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陈初铭:用热血践行信仰的青年英烈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4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初铭

陈初铭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在潮汕大地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怀揣着救亡图存的赤诚,从韩山校园走出,在北平、上海的革命浪潮中淬炼成长,最终将2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民族解放的征程上。他,就是陈初铭——一位用青春与热血践行信仰的革命烈士。

韩师砺志:

潮汕青年的爱国觉醒与革命萌芽

“1915年前后,陈初铭(书名陈贤馥)出生于潮州黄金塘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师)。”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出版科三级主任科员林名熙介绍道,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年轻的陈初铭早早埋下了爱国的种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声,彻底打破了校园的平静。韩师学子们再也无法安心坐在课堂,纷纷走上街头,以集会、演讲、游行的方式抗议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这支爱国队伍中,陈初铭的身影格外活跃,他奔走呼号,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

随着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奋起抗战等消息传到潮汕,韩师的抗日救亡运动愈发高涨。陈初铭不仅参与校内的宣传集会与抗日演剧,更悄然投身于地下革命工作。彼时,潮汕农村的土地革命战争正蓬勃发展,他多次与同学吴显模等人登上笔架山,在松林深处与身着农民装束的革命者秘密会面,传递消息、布置任务。在他的参与下,韩师秘密革命团体“读书会”得以组建,进步学生们在课余传阅《政治经济学批判》《莫斯科印象记》等革命书刊,在黑暗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对身边的同学,陈初铭总是怀着热忱与真诚。当从泰国归国、初到韩师的郑勉因远离家人而倍感孤独时,他主动上前,不仅介绍学校情况、帮忙结识朋友,还带着郑勉到自己的外宿住处谈心,用温暖驱散同伴的惆怅。更重要的是,他以思想为灯,引导郑勉思考“人生观”与“家国事”,鼓励其阅读进步书籍,将这位异乡青年引上了革命道路。

北平求索:

艰苦岁月中理论淬炼与实践冲锋

1933年,为寻求更广阔的革命天地,陈初铭辗转抵达北平。在这里,他加入了赤色“读书会”与“反帝大同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并肩奋斗。北平的生活艰苦异常,陈初铭夏天穿着单薄衣衫,冬天仅靠一件价值6元的粗布棉长袍御寒,三餐多是清汤淡饭,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读书会”有着严格的学习制度,成员需每天研读3小时马列著作,从《辩证法唯物主义教程》到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厚厚的典籍里,他用密密麻麻的批注与摘抄,记录着对革命理论的深刻思考。他还将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工工整整写在纸上,贴在桌面作为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坚守信仰。

“理论学习之外,陈初铭更以战斗姿态投身革命实践。”林名熙表示,陈初铭与战友们凑钱购置钢板、油墨与油印机,深夜在秘密地点印制反帝反蒋的宣言与传单,常常忙碌到凌晨两三点仍毫无倦意。在一次重要纪念日,陈初铭大胆提议“深入虎穴”,与郑勉趁着夜色潜入戒备森严的中南海,在城墙之上写下“反对投降卖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醒目标语,还用剩余的墨汁泼洒墙面,以此宣泄对反动当局的愤慨。“这样的冒险行动,在他的北平岁月里并不少见,每一次都彰显着他‘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革命勇气。”林名熙说道。

沪粤绝唱:

白色恐怖下无畏坚守与生命奉献

1934年,陈初铭又奔赴上海——这座当时白色恐怖最为猖獗的城市。在这里,他经考察后加入共青团,即便未能如愿直接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毫无怨言,始终以布尔什维克的标准要求自己。彼时的他完全脱产革命,每月仅靠组织发放的2元交通费维持生计,家庭务农的微薄收入难以接济,他便与战友合租简陋房屋,睡生锈的旧铁床,穿打补丁的旧衣服,常常啃着粗饼充饥,全部家当只有一个破皮箱与几件衣物。

生活的窘迫与环境的危险,从未动摇陈初铭的革命决心。在上海的街头,他多次冒着被捕风险开展工作:与郑勉到百货公司天台“天女散花”般抛撒传单;在南京路的公共汽车上,趁车辆行驶时向外抛撒宣传品,即便遇到急刹车的意外,也能沉着应对、安全脱身;更惊险的一次,他与战友在闸北工厂区撒传单时遭遇巡警,急中生智用“咸水上海话”互相打趣、佯装嬉闹,成功骗过手持短枪的巡捕,在化险为夷后,还不忘买些水果欢庆任务完成——这份在险境中保持的乐观与从容,尽显革命者的无畏本色。

然而,危险终究降临。由于不懂上海话、无力购置工人服装,陈初铭在工厂区开展工作时因身份暴露被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更不愿连累战友,即便与组织失去联系、无人接济,也绝不透露任何革命信息。一年后出狱时,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变得形容枯槁:头发蓬乱、脸色蜡黄,双脚因酷刑浮肿,双眼因牢屋昏暗几乎失明。可当他见到郑勉时,说的第一句话仍是:“此去前途艰难,但无论如何,夙志初愿不可变,已走上的道路当继续走下去。”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相见。此后,陈初铭回到潮汕与福建龙岩地区,继续领导地下革命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普宁特支书记、潮普惠揭丰中心县委书记、龙岩县委宣传部长等职,在闽粤大地上播撒革命火种。1941年1月,因叛徒出卖,陈初铭再次被捕。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最终惨遭活埋,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献给了他毕生追求的民族解放事业。

时光荏苒,陈初铭烈士牺牲已逾八十载。如今,祖国早已实现独立富强,他当年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瑰丽未来”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位26岁的革命青年,用短暂却璀璨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忠贞不渝的爱国丹心”,何为“崇高的革命情操”。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史册之上;他的浩气,将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翁烨凰 □ 图/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