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万格网箱托起新蓝海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8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更新后整齐划一的塑胶渔排。

万佳水产“去木换塑”网箱养殖。

木质渔排清拆现场。

银行工作人员(左)与西澳村工作人员研究相关政策。

粤东沿海,柘林湾碧波荡漾。曾密布海面、易腐易损的传统木质渔排,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色调统一的新型环保塑胶网箱,箱内鱼虾翻腾跳跃——一幅兼具生态之美与现代气息的海洋牧场画卷,在此徐徐铺展。

这生动图景的背后,是饶平县深入践行省委、市委关于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部署要求,以“木改塑”改革为核心抓手,推动海水养殖产业全方位转型升级的积极实践。

近年来,针对传统木质渔排“易损坏、污染大、养殖效益低”等核心痛点,饶平县坚持规划先行、系统施策,全力推进养殖用海集成式改革。通过科学制定整治方案、强化政策引导、创新资金保障模式,全县掀起渔排升级热潮。截至目前,饶平已累计清拆木质渔排超3万格,投放新型环保塑胶网箱超1.8万格,不仅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当地的海洋无序养殖难题,更为蓝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木质渔排的“退出”到塑胶网箱的“登场”,从柘林湾的先行示范到全县范围的全面推广,饶平县正以“木改塑”为突破口,让近浅海养殖空间更开阔、海洋生态更健康,也为“讨海人”铺就了一条生态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

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破解海域“秩序乱”

登上驶向饶平县柘林镇西澳内湾的渔船,眼前景象已焕然一新:昔日海面零散堆砌、破损朽坏的木质渔排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色彩鲜亮的橙色塑胶渔排,在粼粼波光中整齐排布。这不仅是柘林镇以“木改塑”推动海洋渔业升级的鲜活缩影,更折射出饶平县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深耕海洋经济的清晰思路——以“规划先行”破解海域“秩序乱”,为海洋牧场建设筑牢根基。

木质渔排密密麻麻挤占海面,既阻碍航道通行,每逢台风季更因抗风能力弱面临“散架”风险;渔排常年浸泡腐烂后,还会持续污染海水,导致养殖鱼虾成活率偏低,“散、小、乱”的养殖模式与日益严峻的生态压力,成为制约当地渔业发展的“拦路虎”……这曾是饶平县传统渔业痛点的集中写照。

如何破局?饶平县将“规划”作为核心钥匙,立足全县海洋资源禀赋,率先出台《饶平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为海域养殖“立规矩、划边界”。规划精准划定柘林湾、金狮湾、大埕湾等重点海域的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创新构建“近海、中海、远海”分层养殖格局,近海区域重点清拆航道两侧无序分布的木质渔排,引导养殖向空间更广阔、环境更适宜的中海、远海拓展,从源头理顺海域养殖秩序。

针对近海传统木质渔排数量多、养殖效率低的核心问题,饶平县进一步细化施策,按照“疏近用远、优近拓远”原则,制定《饶平县“木改塑”禁(限)养殖区域木质渔排清理整治行动方案》,明确“禁养区全面清拆、限养区减量”的路径,计划分期分批对全县5.9万格传统木质渔排实施拆除与改造,推动近浅海木质渔排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为让规划落地见效,饶平县同步推进配套建设,依托柘林湾青屿、浮屿等区域,打造“木改塑”示范基地,规划用地达12330亩,为腾退渔排提供标准化安置空间;创新谋划“标准海”供应模式,统一开展用海前期手续办理,破解以往海域使用权证办理周期长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用海项目“拿海即开工”,让科学规划从“蓝图”变为“实景”。

全面清拆:示范引领破解养殖“空间窄”

5.9万格木质渔排密集成网,既挤压养殖空间,又暗藏生态隐患——这曾是饶平县海洋养殖产业升级的“老大难”。如今,一场以“拆木塑新”为核心的攻坚行动正在推进——以“疏近用远”的战略思路,破解近浅海养殖“空间窄”困境,更让生态养殖成为越来越多“讨海人”的主动选择。

饶平县的清拆思路是禁养区重点清拆、限养区作减量。在清晰的政策导向下,全县海洋牧场“木改塑”集中清拆行动迅速铺开。“一开始真不想拆,担心塑胶网箱不耐用,更怕成本太高,家里的生计受影响。”采访中,不少养殖户坦言最初的顾虑。长期依赖木质渔排谋生,让渔民对“木改塑”充满疑虑,也成为清拆工作的“拦路虎”。

如何让渔民从“不愿拆”变为“主动拆”?饶平县打出“宣传+沟通”组合拳——

政策“送上门”:印发《关于清理违法违规养殖的通告》《致全县渔排养殖户的一封信》,将清拆要求、时间节点、塑胶网箱优势一一列明,让渔民心里有底;

优势“讲清楚”:通过主流媒体、政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专题解读新型塑胶网箱的“硬实力”——抗风浪能力比木质渔排强,使用寿命可达30年,且不会因木材腐烂污染海水;

疑问“解到位”:组织镇村干部逐户上门,一对一倾听渔民诉求,算清“生态账”“经济账”。“以前木质渔排每年要修好几次,塑胶网箱省心又省钱,长远看更划算。”一位养殖户在沟通后坦言。

耐心引导换来了积极回应。今年以来,全县养殖企业(户)自主拆(除)传统木质渔排达9520格,实现了从“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转变。

“主动拆有优惠!不仅能免费试用塑胶网箱3个月,还能优先租新网箱。”这一激励政策,让饶平县的“木改塑”速度再提速。

饶平县还创新推出“拆二用一”“拆二租一”政策,凡是主动清拆木质渔排的养殖户,可优先获得3个月新型塑胶网箱免费使用权,或优先获得塑胶网箱租赁资格。

大户的先行示范,更带动了整体转型。在政策激励下,当地养殖大户纷纷带头“拆旧换新”,其稳定的养殖效益让小户渔民吃下“定心丸”。目前,已累计拆(改)木质渔排超3万格、更新投放新型环保塑胶网箱超1.8万格(含改造)。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中财集团饶平总代理负责人黄洁娜透露,2024年饶平所在大区“木改塑”新型材料销售额同比增长12%,今年1-8月的增长率更是飙升至20%,咨询塑胶网箱的种苗场、养殖户越来越多,生态养殖已经成了行业默契。

多元保障:创新模式破解群众“资金难”

“木改塑”是海洋养殖的必然趋势,但高额资金投入,成了挡在养殖户面前的“拦路虎”。为破解“资金难”这一核心痛点,饶平县创新构建“政府+国资+企业+金融”多元保障体系,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不仅让养殖户轻装上阵推进“木改塑”,更让海洋牧场涌动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以前想升级网箱,得先凑出采购款,现在租现成的,压力小多了!”参与“木改塑”一期的养殖户坦言。这一变化,源于饶平县推出的“以租代建”模式。

为化解养殖户一次性投入难题,饶平县统筹启动总投资5亿元的海洋牧场现代设施建设项目,由政府牵头、国资平台发力,统一完成新型塑胶网箱的采购与建设后,以租赁形式“送”到养殖户手中。原本需要“一次性掏大钱”的升级工程,变成了“分期付租金”的轻松选择,直接打通了“木改塑”的资金堵点。

目前“木改塑”一、二期共完成建造4000格新型塑胶网箱,已租赁给20多家养殖户。“木改塑”三期已有10家养殖企业(户)表示有意向租赁2000格。

不仅要让养殖户“改得起”,更要让他们“养得省”。饶平县主动引进新型网箱制造企业——鱼多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本地,降低运输、安装等生产成本,缓解养殖户自主投放新型环保塑胶网箱经济压力。新型环保塑胶网箱项目建设方、饶平鱼多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健说,新型环保塑胶网箱使用的是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对海洋污染小,使用寿命长,有利于海域的长期养殖,能够更好地带动渔民增收致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柘林镇西澳村在推进“木改塑”时,就因资金短缺一度停滞——购置新型塑胶渔排需要大笔资金,村集体“囊中羞涩”,渔民个体更是难以承担。

关键时刻,柘林镇主动“牵线搭桥”,协调金融机构与村集体精准对接。在中国农业银行饶平县支行、广东农担的支持下,我市首笔“村集体经济+海洋牧场”农担贷款落地西澳村。

中国农业银行饶平县支行副行长钱婉玲介绍,该行迅速了解村集体经济经营情况及网箱养殖项目资金投入需求,由广东农担提供政策性担保,为西澳经济联合社发放了“村集体经济+海洋牧场”农担贷款并给予最优惠的担保费率,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有效解决了传统网箱“木改塑”升级改造的资金瓶颈。

西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泽标说,西澳村强村公司就采取“统一采购、低价租赁”模式,将塑胶渔排以优惠价格租给渔民,既降低了村民的养殖成本,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受益”的多方共赢。

不止于此,饶平县还引导饶平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谋划推出“蓝色海洋贷”系列信贷产品,“贷”动金融“活水”流入海洋牧场。目前,“百千万工程”系列贷款助力海洋牧场已落地超4000户,累计投放金额23.35亿元,其中“蓝色海洋贷”系列贷款已落地超800户,累计投放金额6.01亿元。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玫 实习生 叶锦川

通讯员 饶宣 林志铠

□图/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春生 丁玫 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