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陈良堡:用生命践行革命信仰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6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陈良堡

陈良堡的书信

在潮州古城刘察巷的寻常巷陌里,曾走出一位用24载生命践行革命信仰的英烈——陈良堡。从学生运动的先锋到抗日救亡的斗士,从新四军的政治教员到上饶集中营里坚贞不屈的勇者,他以热血为墨,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而璀璨的一页。

少年觉醒:从校园学子到革命先锋

“陈良堡的革命觉醒,离不开家庭与时代的双重影响。”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出版科科长陆妍慧介绍道,陈良堡出生于1918年,成长在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教育世家。当“九一八”事变的烽火点燃全国抗日热情时,陈良堡毅然投身其中。他与同学黄潮洋(碧野)等组织演讲会,揭露日军罪行;1934年4月,在反对劣绅勾结校长霸占校产的罢课运动中,他站在斗争最前列,被校方拘捕、剃发,最终与98名进步学生一同被开除。

陈良堡被金山中学反动当局开除之后,隔年转到广州市立第一中学,编入高一丙班就读。由于家境贫寒,经济拮据,良堡经常以“呆子”等笔名向报刊投稿,凭借微薄的稿费,勉强维持艰苦的生活。当时正处于平津学生要求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的前夕,陈良堡更积极投身广州地区的学生运动,1936年,陈良堡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成为广州一中革命学潮的得力领导者。

他在学生中开展宣传教育,经常向同学谈抗日救亡,谈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大事,讲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讲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情况。并介绍进步书刊如金仲华、姜君辰合编的《世界知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及当时较有影响的杂志《读书生活》,使学生逐步从死读书的胡同里解放出来,开始接触什么叫矛盾斗争,什么叫唯物论、辩证法,引导学生研讨哲学的问题,同学们都很佩服他超人的学识和才能。

接着,他又在班里建立读书小组,组织朱醒良(朱荣)、欧阳象才、郭瑞斌等青年参加,利用星期天郊游活动,一起讨论国内外形势,讨论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与此同时,还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参加地下学联。1936年秋,市一中学生自治会要准备改选,陈良堡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便组织力量,把自治会的领导权掌握在革命学生手里。以后,一方面采取公开的形式团结教育同学,另一方面,秘密地把读书小组先后扩大为“学习社”“自修大学”“哲学研究会”等等,吸收了李进阶、林国材、彭展寿(彭丰)、周炳光(周天行)、谭汝铿、朱剑虹、邓一飞、谢锡爵(谢永宽)、孔昭銮(孔钊)等一批进步青年参加。这些人后来大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底,中共广州市委为便于领导,筹备建立“广州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陈良堡冒着种种危险,代表市一中参加“地下学联筹备会”。不久,发生了西安事变,学习社的成员秘密组织讨论。当时,群情激愤,大家都主张把蒋介石杀掉,陈良堡力排众议,耐心向大家解释:“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党中央已从倒蒋抗日,转变为迫蒋抗日了,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陈良堡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学习社的同学,博得他们的信赖。

当卢沟桥“七·七”抗战爆发时,陈良堡就对进步学生公开讲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分析当时的斗争策略,指出我们抗日救亡工作要由秘密转向公开,要善于利用国民党合法的群众组织,并提出通过参加国民党组织的“广州市学生抗敌救亡会”,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经过陈良堡同志的活动,学习社大多数同学都参加了抗敌救亡会,当时还利用广州长堤基督青年会举办的歌咏团活动,学习唱救亡歌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船夫唱曲》《怒吼吧!黄河》。这批进步同学在这一年的暑假,还冒着敌机狂轰滥炸的危险,到广州市郊所属的县城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并举行歌咏游行。

投身前线:从宣传骨干到战地斗士

“从校园走向前线,陈良堡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以更坚定的行动诠释初心。”陆妍慧说。

1938年春夏,经当时广州市委安排,陈良堡和张村、胡沥在学校成立党小组,并联系了一些爱国青年学生到湖南攸县参加抗日军队一六○师学生随军服务团。随军服务团是当时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它的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促进国民党抗日到底。随军服务团一行有几十人,陈良堡被选为团代表,领导全团的工作。他带领团员深入兵营,设茶水站、护理伤员、转运军需、写日文宣传单,与士兵同甘共苦,极大提振了部队士气。一六○师在江西金轮峰山区歼灭日寇一个联队的“金轮峰大捷”,便凝聚着服务团的心血,旅长莫福如特意将缴获的日军“武运长久”军旗赠予服务团,并颁发纪念章。

1938年7月广州沦陷,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形势日趋紧张,一六○师奉命南撤回粤北地区,服务团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种种政治上的监视,以致无法开展工作,党组织决定把服务团撤出,陈良堡坚持到最后才秘密撤离。他从佛冈县步行到韶关,与曾生同志接头,取介绍信后即去桂林新四军办事处报到,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同志要他带尹惠君、容振华和陈思静等几位同志去皖南新四军军部。沿途日机轰炸、军警严查,他乔装平民,巧妙携带革命书籍,辗转数月才抵达新四军军部的所在地——安徽太平岩寺。

即便曾领导学生运动开创局面,面对“教导总队政治干事”的分配,他毫无怨言;1940年秋,陈良堡调到教导总队、干部队任政治教员,这一期间他始终保持勤苦学习、诲人不倦的作风,赢得学员们的称赞。在此前后,陈良堡曾从前线寄给他二哥一封家信。信上说:“四五月间,敌人曾举行‘扫荡’,我军奋勇抗战,在几个胜利战斗中,把敌人完全击溃了,保护了这一抗日阵地……”接着对二哥提出热切的希望:“我想,你假如能从事一点对抗战建国更有迫切和实际贡献的事,那就更好了……”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革命、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忠魂不灭:从狱中坚守到英勇就义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军部转移到茂林附近的东流山,所属的战斗部队编为3个纵队、6个团,陈良堡所在的教导总队编入直属队,在皖南事变中作为普通战斗队坚守东流山。部队执行项英同志提出的“以死求生、决一死战”的命令,战士们为固守东流山,保卫军部所在地——石井坑,伤亡惨重。最后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陈良堡身负重伤,不幸被俘,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

国民党反动当局对狱中新四军官兵采用严刑酷打的法西斯手段,十几人挤在狭窄低湿的牢房,受尽残酷折磨。陈良堡伤重不能行动,每顿吃稀饭时,要爬到很远的门口,才能喝上一口,他臂部伤口严重化脓,国民党当局三番五次地要他写所谓“悔过书”,并威胁说:“不写就不给伤口上药。”陈良堡严词拒绝,他怒斥国民党发动内战祸国殃民的罪行,认为“抗日无罪”,没有什么可悔过的,反动当局加紧对他迫害,始终不给他的伤口上药,病痛进一步恶化,化脓一直侵延到胸部,终于与世长辞,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牺牲,时年仅24岁。

如今,80余年过去,陈良堡的故事仍在潮汕大地上流传。他身上那股“为抗日舍生忘死、为信仰宁折不弯”的精神,早已化作一座无形的精神坐标。从校园到战场,从顺境到绝境,他始终以青春为炬,以信仰为光,照亮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也为后人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慧 □ 图/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