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百年胡荣泉的滋味密码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8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佛手饼出炉

制作甜汤清心丸

甜汤鸭母(米念)

酥脆咸香的春饼

第三代传人胡小鸿与儿子配合制作佛手饼

扫码观看更多内容

“潮州名人有八贤,潮州名菜算八珍,

潮州名胜好八景,潮州大街净石亭。

潮州人爱看潮州戏,府城内美味要先试:

城隍庙,牛肉丸;

胡荣泉,鸭母(米念),

笔架岭脚黄皮豉;

如若食唔,虾米笋买来添……”

这是传唱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潮州歌谣《潮州好》,歌谣中提到的“胡荣泉”,最负盛名的便是一碗“鸭母(米念)”。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胡荣泉的声誉就已传满潮州,被潮州市民编成歌仔传唱了。

如今,在潮州古城牌坊街上,这家始于1911年的百年老字号,静静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用一碗碗清甜的鸭母(米念)、一块块酥香的春饼,守护着历经四代人不曾改变的潮州味道。

百年滋味 四代人的坚守

胡荣泉的故事,要从清朝末年开始讲起。胡荣顺、胡江泉兄弟俩在东府巷头的“昌黎路口”支起一个小摊经营潮州小吃。最初,他们多贩卖常见的糕点、甜汤美食。在经营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摸索潮州小吃的制作手艺,做出了独具潮州风味的美食,生意也逐渐红火。

1911年,为免受风吹日晒之苦,也为了能有更大的空间研究美食,胡氏兄弟二人决定筹集资金,合力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面。两兄弟便取各自名字中的一字,在潮州太平路140号合开了一家饮食店面,取名“胡荣泉”。谁也不曾想到,这块招牌将穿越百年沧桑,成为潮州美食的文化符号。

创业初期,兄弟二人白天在店铺经营,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备料,晚上回家则反复琢磨小吃制作工艺。他们敏锐捕捉到潮州人对甜汤的偏爱,结合传统糯米食的特点,创制出形似鸭蛋、浮若游鸭的“鸭母(米念)”;又将街头流行的“薄饼卷炸虾”改良为皮酥馅香的春饼,一举征服了潮州人的味蕾。

从事饮食行业,不仅需要不惧夏热冬冷,还要忍受油烟之苦。胡荣顺的儿子胡炳均从小便跟在父亲身边做一些杂务,也渐渐从父亲那里习得了技艺。后来,他下定决心,要把“胡荣泉”这块招牌传承下去。这一做就是60年。

如果说父亲和叔叔是这块招牌的开创者,那么胡炳均的一生,便是和“胡荣泉”共同成长。一甲子的时光里,胡炳均和老店经历了民国和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积极响应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胡荣泉”从原本的美食店铺转型为大饭店。饭店的名称也没有沿用“胡荣泉”,而是几经变更:从“太平饭店”到“东方红一路饭店”再到“饮食第一经营部”。

无论历史的潮流如何演进,无论饭店的名称如何改变,不变的永远是那一口纯正的潮州味道。退休之际,胡炳均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为四位子女在潮州各开一家分店,让百年味道在血脉中延续。

古法手艺 舌尖上的匠心

什么样的小吃称得上是经典,什么样的味道让一代代潮州人回味悠长?为了找寻答案,记者来到了位于太平路187号的“胡荣泉”店面。这是第三代传承人胡小鸿所经营的门市,同样在这里的,还有第四代传承人,胡小鸿之子胡梓斌。

90后传承人胡梓斌告诉记者,他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手艺了,父亲、伯伯、姑姑也都是从小跟着爷爷学手艺,他也不例外。要说“胡荣泉”有什么与众不同,只有两个字:正宗!

谈话间,胡梓斌已经开始准备当天的工作:做春饼。春饼作为潮州传统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间小食演变过来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着一种小食——薄饼卷炸虾,即用薄饼皮卷着炸香的小虾,蘸着甜酱吃,这种小食主要常见于路边的小摊。后来胡氏兄弟便将其改良为今天的春饼。

春饼的制作难度最大的环节当为制薄饼皮,用面粉加上等量的水揉成面团,用传统的手工技法烘干成直径约22厘米的圆薄饼皮。春饼的馅为绿豆、蒜头白、香菇、虾米,调入鱼露、味精,用1.5张薄饼皮包成约10厘米长的条状,炸至金黄色。

咬下一口春饼,那声脆响,与当年太平路上第一锅春饼出锅时的酥脆共鸣,成为潮州人集体记忆里脆香的舌尖印记。“胡荣泉”的百年传奇,离不开对古法手艺的极致追求。每一种招牌小吃,都是一场与食材的深度对话。最负盛名的,还有那一碗鸭母(米念)。

据了解,鸭母(米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鸭母(米念)比普通汤圆稍大一点,造型不是全圆,而是根据馅的内容稍加变化,这一造型加工就是“捻”。另一种说法是鸭母(米念)是白糯米皮甜馅芯,放在糖水中煮至浮出水面即熟,一粒一粒鸭母(米念)依次先后下锅,由于重心不同,互相排挤,如春暖池塘,一群白母鸭戏于水中,起起落落,时时浮于水面,称之为“鸭母(米念)”。

鸭母(米念)的馅有四种,分别是芋泥、绿豆沙、乌豆沙、冬瓜册花生芝麻,每粒馅约15克,鸭母(米念)制成四种造型,代表四种味道:有凸形像芋珠卵的是芋泥馅的、凹形的是乌豆沙馅的、有如两个酒窝的是绿豆馅的、鹅卵形的是冬瓜册花生芝麻馅的。

鸭母(米念)的皮怎样做到厚薄适中、馅料如何甜而不腻,从第一代创始人胡氏兄弟,到第四代传承人胡梓斌,他们都一一试验。在保持古法的基础上,随着每个时期人们口味的变化进行调节。正是这份近乎固执的坚持,让“胡荣泉”这块招牌深入人心。

饼食文化,节庆记忆。除了甜汤,“胡荣泉”的饼食也是潮州人逢年过节必备的伴手礼。绿豆饼、红豆饼、香芋饼……每到佳节前夕,店门口总会排起长队,游子归乡、走亲访友,总要带上几盒胡荣泉的饼食,这盒子里装的不只是点心,更是浓浓的乡情。

家乡情怀 甜汤里的潮州味道

对潮州人而言,“胡荣泉”早已超越了一家普通食店的范畴。它是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是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许多海外潮人时隔多年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来“胡荣泉”吃上一碗鸭母(米念)。当那熟悉的味道在口中弥漫开时,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胡炳均曾在《胡荣泉与潮州名小食》里记录到:“胡荣泉自开业之日起营业极为兴旺,日以继夜。是时的营业消费对象,绝大部分是文教界人士,主要是金山中学、韩山师专、城南中学等学校的教师。以普通的消费,吃的则是高尚小食品,所以最能引诱文人雅士的嗜好。”胡荣泉的地理位置、价格定位和美食魅力吸引了一届又一届在潮州求学的学生,当他们走向全国各地,这份味道和情怀也飘向更远的地方。

在潮州人心中,胡荣泉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无论是那一碗鸭母(米念)中“合家团圆”的祝福,还是游子归乡时必吃的春饼,那酥脆声响中的童年记忆,都让这家百年老店超越了单纯的餐饮场所,成为潮州文化的地标和情感纽带。

如今,走在潮州古城的大街小巷,依然能看到多家挂着“胡荣泉”招牌的店铺。他们是胡氏家族所开的各家分店,但无一例外都在传承着同样的味道和精神。

胡荣泉的百年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值得用百年的时间去坚守,有些味道值得代代相传。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保持本质的同时,赋予时代新的内涵。

一碗鸭母(米念)里,盛着的不仅是甜汤,更是一个家族四代人的坚守,一座城市百年的味觉记忆,一种文化的生生不息。

□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艺泓

□ 图/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春生 蔡锶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