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团队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测量(CaFFR)技术指导下的冠心病介入治疗。 蔡希凡 摄
??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铿 通讯员 蔡希凡
近日,在潮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许贤彬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驻专家税星教授领导下,由林锐波副主任医师负责的新项目团队成功完成我市首例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测量(CaFFR)技术指导下的冠心病介入治疗。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市中心医院在冠心病精准诊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复杂冠脉病变患者提供了更科学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精准施治,患者重获“心”希望
患者陈先生今年51岁,因反复胸痛入院,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中段、右冠脉远段分别存在60%-80%狭窄。为明确是否需植入支架,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团队决定采用CaFFR技术进行功能学评估。结果显示,其前降支病变处CaFFR值为0.89,右冠脉病变处CaFFR值为0.78(正常值≥0.80),提示前降支血流灌注良好,暂不需要行血运重建,右冠脉存在心肌缺血,需行介入治疗。随后,团队于右冠脉精准植入支架一枚,术后CaFFR值回升至0.97,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消失,日常活动无明显不适。
从“解剖学”到“功能学”的跨越
据介绍,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储备分数(CaFFR)是一种基于冠脉造影影像的无创功能学评价技术,通过实时测量冠脉狭窄远端血流压力,计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值),从而精准判断心肌缺血程度。与传统压力导丝FFR相比,CaFFR无需额外介入耗材,操作简便、安全高效,且能同步结合冠脉造影图像,实现“一次造影,双重评估”。CaFFR技术突破了传统冠脉造影仅凭肉眼评估狭窄程度的局限性,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医生提供更客观的血流数据支持。对于多支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复杂情况,该技术能帮助医生筛选出真正需要干预的血管,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显著提升介入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冠心病的本质是心肌缺血,而冠脉狭窄程度并非唯一判断标准。CaFFR技术通过功能学评估,将冠心病治疗从传统的“解剖学指导”转向“功能学指导”,尤其适用于临界病变、弥漫性病变及分叉病变的诊疗决策。对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CaFFR可帮助医生区分哪些病变会导致心肌缺血,优先处理关键部位,减少支架植入数量,降低手术风险和患者负担。
打造心血管精准诊疗高地
作为潮州市心血管疾病重要诊疗中心,潮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近年来持续引入国际前沿技术。此次CaFFR技术的成功开展,得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团队的深度帮扶,以及科室在冠脉介入领域的长期积累。目前,科室已常规开展冠脉造影、支架植入、IABP、旋磨术、震波球囊技术、IVUS腔内影像学检查等全链条诊疗技术,形成“精准评估-优化治疗-全程管理”的一体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