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楚楠
早在本世纪初的一十年代,潮州市委的决定就提出了“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中具有强大的文化支撑”的发展方针。(据2011年11月12日《潮州日报》陈耿之文章的观点)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不知成效如何?(也许是休退之年,在“万世不关心”的情况下,没看过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成为“闭目塞听”之一员的缘故。)
近读《清华校友通讯》(2025年春季号,复第101期。清华大学把我当成“特殊校友”,尽管我连学校门朝哪个方向都不明,一句话:1964年,经农场“社教工作组”查过我的档案,证实我在1958年曾被清大录取过)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科学院)吴良镛先生《我的求索之路》的文章。读后感触良多,觉得有些经验可以供潮州“宜居环境”有借鉴之处,特复述如下:
文章开头,先来一番自我介绍,介绍极其简炼,只有二句话:“已走过百岁人生的我,1922年出生于古都金陵。”(即今南京)“立志是人一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吴老为何钟情于建筑专业?在作了简单回顾以后,“1945年,参加了抗日远征军的我又回到重庆……在1943年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按:指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的建筑系),我感觉开始对建筑学开窍,写了《释“阙”》一文,登在班里办的《建筑》杂志上……原来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先生看到了《释“阙”》,想找我谈谈……没想到他明确让我留下来……后来我每天都去,工作了两个多月。当时,做的事情是为梁先生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进行完善……梁先生说他已获批在清华大学新办一个建筑系,梁先生希望我去当助教……立即答应了,从此开始了在清华大学70多年的教学生涯……在清华任教期间,梁先生推荐我去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学习建筑与城市规划,这是建筑师沙里宁创办的。”“沙师的教导重在启发。他热爱东方艺术,说这是一个宝库,提醒我注意,不要失去东方的文化精神。匡溪的规定,学生毕业前,要举行个展。当地的报纸将我的展品作了报道,并列出沙师的评语:‘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以至“当时,我仅仅将其理解为一般的赞勉之辞,未加多想。在半个多世纪后今天,重温故事,回顾几十年来的道路,不就是在中与西、古与今矛盾徘徊前进?!而什么是‘中国现代性的精神’,如何能从中国实际的发展中发现、探索这种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是需要认真思考并严肃探讨的。”
“阔别祖国两年,收到林徽因口授、罗哲文代笔的信。大意是国内形势很好、百废待兴,赶紧回来参加祖国建设的工作。在梁、林两位先生的召唤下,我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一生为中国城乡建设奋斗的历程。”
“我积极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参与了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除了首都北京的规划建设,(中等城市)保定城市规划是我想特别讲一讲的。”(按:因与题旨不合,略.)
(从当上院士以后)“除了获得了‘建筑学要走向科学’的感悟”外,事情更多了:“创建‘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出版《广义建筑学》,完成‘菊儿胡同41号院’工程,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主持撰写国际建協《北京宪章》等。我主要的学术成果基本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之间的近20年间完成的,很值得怀念。”“我为数有限的建筑创作实践多与文化遗产有关,‘菊儿胡同41院’工程比较有代表性。如何与环境保持一致?原则是‘积极保护,整体创造’。”
“当时,41院住了44户人家,但只有一个水龙头和街道公厕,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改建需求紧迫。”“41号院的设计工作从1987年持续到1991年,十分用功。四合院的层数进行了突破,设计了2层、3层的四合院,在保证每一层都有合理日照的前提下,追求达到最高密度,楼房的四角安置楼梯,楼梯下方做开敞布局,使院落间能够形成通风。院子里原有的两棵古树也都保留了,周边建筑都围绕两棵古树布局。此外,在考虑多方面限制条件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面积上安置了最多的住户;而且每家都有自己的厨房与厕所。菊儿胡同经改造最终建成后,造价控制在每平方米500元以内,我至今还保存着单据。”“第一期工程完工后,获得多方面好评,许多人认为菊儿胡同是‘古都新貌’,旋即着手第二期工程。”“1993年,‘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被授予‘世界人居奖’,被认为“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进行城市更新的一种新的途径’。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建筑作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取的最高荣誉。此后,我又陆续主持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等的设计。”
“作为一位中国建筑师,我深信,中国拥有深厚的建筑、风景园林和城市的文化传统,以及丰富东方哲学思维与美学精神。如何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条件,吸取多元文化内涵,探索新的形式,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这可能是避免世界文化趋同、促成当今城乡环境丰富多彩的途径之一。”“时代需要‘大科学’,也在孕育‘大艺术’……‘人居之道’是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毕生秉持‘匠人营国’的精神,致力于‘谋万家居’的事业,这是我的‘求索之路’,也是矢志不移的‘中国人居梦’。拙匠迈年,豪情未已,我对‘明日之人居’充满期待!”吴院士如此说。
按:以上转述之观点,不知读者诸君,有何独特“读后感”?几十年来,潮州面貌也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了。盖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当时人均工资不过几十块钱,故“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建成以后,“造价控制在每平方米500元以内”,是可以理解的。但“菊儿胡同”的改造,其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对潮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区“微型改造”来说。“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原则:“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值得坚持与弘扬。该工程主持者“十分用功”的态度,值得赞扬、怀念与表彰,除了赢得了有“古都新貌”之称外,难怪它获得了1993年“近代以来中国建筑作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取的最高荣誉”的“世界人居奖”!至于“人居之道”是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匠人营国’的精神,致力于‘谋万人居’的事业。”这是吴院士的“豪情”表述,就更不在话下了。
不知诸君以为然乎。
(参见2025年2月18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