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殷墟三重奏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3版:百花台       上一篇    下一篇

  后母戊青铜方鼎

□邱喜桂

序曲:河南安阳,洹水之南,殷墟地上,触目皆“宝”。

七月的洹水,泛着青铜器的光泽。我踏着龟甲纹路的青石板走进殷墟,第一眼看到的是仿制的后母戊大方鼎;跟着导游的脚步走,观看用红白钢桩标明的宫殿区;走过甲骨碑林,三千年前占卜升腾的烟火,似在燃起。

据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

第一乐章:宫殿遗址上的咏叹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史称殷,在这里,历经八代十二王255年。

走进仿殷大殿。这里展现了商王朝议事场所的原始格局,反映了殷商时期宫殿建设营造技术与空间特征。

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仿殷大殿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修筑,屋顶覆以茅草,符合《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造型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

殷墟的发掘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夯土台基像一部摊开的竹简。五十四座宫殿基址排列成《考工记》所述的“左祖右社”格局。复原三千多年前这54座宫殿,不大可能,意义也不大。已复原的“仿殷大殿”,已够壮丽辉煌,仍要用着“仿”字。但我们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参照物是现北京。

北京初建的平面设计,就是以《周礼·考工纪》“南朝北市,左祖右社”的原则营建,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

可见,当时的宫殿,有多么雄伟壮观!

宫殿区驰名中外,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50余座宫殿、宗庙遗址,感觉是甚为震撼,我发自内心地吟咏赞叹!

离开时,夕阳正给仿殷大殿镀金,将现代的水泥建筑染成商朝的辉煌。我们举着手机,拍下这金色大殿,笑声惊起群雀,飞鸟振翅的轨迹多像占卜时四散的裂纹,在暮色中书写着新的预言。

第二乐章:青铜器里的音符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殷墟博物苑为便于游人参观,将其仿制放大一倍,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

青铜器配方之科学,铸法之先进,令当今冶金专家也为之叹服!铸造这样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组织劳动的经验。已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件巨大的青铜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匠人高度的创造能力。

博物馆的恒温玻璃柜里,后母戊青铜方鼎以沉默丈量时光,鼎身流转的光泽如同凝固的星河,那些蟠螭纹在射灯下明明灭灭,龙鳞间隙还卡着三千年前的烟灰,恍若仍在吞咽祭祀的烟火,将远古的虔诚化作永恒的图腾。

在后母戊青铜方鼎发现地,导游讲述着宝鼎发现惊心动魄的历程:

1939年3月,当武官村农民吴培文的锄头与地下金属碰撞瞬间,青铜回响惊起桃林栖鸟。月光浸染下,这件日后震惊世界的后母戊青铜方鼎显露出饕餮纹饰,铜锈泛着幽绿光泽,犹如三千年沉睡的巨兽骤然苏醒。

潜伏在北平吉田轩的日军特务通过豫北汉奸获知青铜器出土,急电华北派遣军:“殷墟王器现世,请求文物特别搜查队火速处置”。密电中“王器”二字被划上加重线。

日本梅原末治率“学术考察团”抵安阳,日军以测绘为名查遍全村。村民将鼎悬吊于井壁凹槽,水面浮萍间游弋的麻鸭完美掩盖了绳索痕迹,日军水质检测竟未发现异常。

汉奸察觉吴家祖坟异常供食,深夜引日军掘墓。护鼎队员吴金山点燃硫磺纸钱,幽蓝鬼火中高唱丧曲,这是符号与声音的互动,吓得日军对空鸣枪撤退,这场景后来成为豫剧《青铜魂》中“火祭退兵”的经典幕次。

这声音,这符号,我读到了爱国!

中央博物院特派员假借采购药材,以二十头骡马组成运输队。鼎身被分解后,分别藏入发酵牛粪的草料层、柏木棺材的暗格,以及酸菜缸底的夹层,酸腐气味成为最好的伪装。

大大小小的青铜器,殷墟里琳琅满目,包括巨大妇好墓。

在妇好墓出土的铜钺前,导游讲述钺身绿锈中的微量锡矿来自南方。恍惚间,我似看见青铜器表面的孔雀蓝锈斑化作飞鸟,沿着铭文指引的路线向南迁徙。“徙”字里的脚印符号,与展厅外优美旋律,自然重合,化成天籁的音符!

第三乐章:甲骨文中的诗韵

中国汉字的鼻祖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商朝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现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甲骨文中的干支系统是中国古代历法与时间记录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殷商时期对天象、时序的认知与文字表达。

如干支的构成,天干与地支的组合,在甲骨文中已有配对,说明现在六十甲子,三千多年已运用自如了。

有片卜骨裂痕特别深,导游说这是商王武丁占卜牙疼的记录:“癸卯卜,争贞:王疾齿,唯父乙害?”突然觉得很现实:原来让整个王朝忙碌的,除了征战与祭祀,还有统治者蛀牙时的辗转难眠,在神权与王权的光辉下,商王也逃不过凡人牙痛的苦楚。

离园时经过殷墟甲骨文碑林,余晖将甲骨文拓片投影成皮影戏。那些“日”“月”“山”“川”的字符在花岗岩上流动,最终汇入洹河的波光里。回望遗址保护区,晚风正翻阅着考古探方里的文化层,像在欣赏一首以黄土为纸、青铜为墨、甲骨为文的立体史诗“三重奏”。

尾声:离开殷墟,意犹未尽。再追寻朝歌摘星楼。

安阳转郑州途中,看了汤阴三圣:到岳王庙看武圣岳飞,进羑里看文圣姬昌,入扁鹊庙看医圣扁鹊。

余音袅袅,立国554年的商朝,在商纣王手里完结了。朝歌、摘星楼在哪里?原来就在汤阴毗邻淇县。只看到朝歌摘星楼旧址,引人注目的如血殷红的“比干摘心处”,落款“岁在丁卯饶宗颐”,是我潮州国学大师饶宗颐所题。忽然,想到我村宗贤丘金星写的剧本并上演的《火烧摘星楼》,里面也演到纣王自毁长城,挖比干心,残害忠良的剧情。

大忠臣比干,时越三千年,地隔三千里,我村宗贤丘金星为你写剧本,我潮国学大师饶宗颐为你题字,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