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英群
中国人有个大团圆情结,希望完美,追求完满。对个体,是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对家国,是稳定安康,总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一种全民族的共同诉求,应该始于农业文明的远古时代。我国是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社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极度密切,要对抗自然灾害,要兴修水利,要抢种抢收必须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就得和谐相处,互助互帮。这种农业文明,产生了儒家的“和为贵”的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汉代以后,佛教的传入又使其因果报应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相信善恶到头总有报,恶人必受惩罚,好人必大团圆。
儒道释三大教在中国民间有那么长久和巨大的影响,其实是农业文明时代那种对风调雨顺、生活稳定的诉求在社会生活中的投射,那就是和谐与团圆。
大团圆情结在潮人似乎体现得更浓烈而细致一些。有个俗语“劝人圆勿劝人离”,人家夫妻、父子、家人之间有感情纠葛,乡里族人之间有矛盾,去劝说,就是要劝圆别劝离,几乎到了不问究竟的程度,圆就是目的,或化干戈为玉帛就OK,这方面,在人民中影响最大最深的戏曲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潮州民谣《百屏灯》最后压台的一出潮州戏是《郭子仪拜寿》,大团圆。
提到戏曲,我这个有30多年戏龄的专业编剧的切身体会真是太深了。我创作和改编、移植的戏有五、六十出,都是好人有好报的大团圆结尾,唯有一出《莫愁女》是悲剧收场,这个戏演出至今上千场了,我一直听到观众要求我改为喜剧结尾的声音。我母亲是位戏迷,不止一次当面投诉,说你怎不像《陈三五娘》《苏六娘》一样,让莫愁和徐公子双双私奔呢?就在几天前,我的表妹少娜从汕头来看望我,还说她祖母即我的老姑每次看《莫愁女》,都怨我怎么不改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尾:你支笔在手,改一下就那么难?我说:我让他俩投湖之后化成荷叶荷花相伴了呀!
哪怕编剧想尽办法安慰观众,让梁祝化成双飞蝶,让孟姜女哭倒了长城,让窦娥令六月飘雪,观众仍不满意。那个大团圆情结是多么的浓!
人民群众、普通百姓,为生存,为发展,历尽艰辛,忍受别离,他们要求生活中多一些大团圆。你记得上世纪90年代全国农民工离乡别井外出打工,过年为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那种挤火车、骑摩托,义无反顾、千里狂奔的场面么?你见到他们终于回家与妻儿父母相聚拥泣的情景了么?这都是他们一年二年艰苦奋斗的补偿,是必须有的心理慰藉!
今年11月,第23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将在潮人故里潮州举办,天下潮人社团齐聚一堂,是潮人大团圆的雅集盛会。那时,分散在地球各方的潮人,飞回故里,那时,每个人都会明白什么叫大团圆情结!
大团圆是一种生存智慧,
大团圆是一种道德诉求,
大团圆是一种心理慰藉,
大团圆是中华民族一种集体审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