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潮州日报

饶平“种业经”育出“蓝色粮仓”新图景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第06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型环保塑胶网箱

  重力式深水网箱

  鲍鱼苗培育

  花鲈鱼苗

  欢快游动的花鲈鱼

清晨的饶平县柘林湾,阳光洒满海面,波光粼粼间尽显生机。在万佳水产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内,工人们穿梭于育苗池旁,细致调控水温与供氧,池内花鲈鱼苗灵动游弋——这些鱼苗将奔赴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养殖场。这正是饶平县近年来以“种业”为核心,深耕海洋牧场、筑牢“蓝色粮仓”的生动缩影。

饶平县拥有543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148.4公里的绵长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84.4公里,所辖海域内岛屿星罗棋布,海湾众多,柘林湾、大埕湾等天然港湾为海水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常年海水温度介于15-28℃,盐度介于14-32‰,既避开了北方海域冬季的低温冻害,又没有南方部分海域夏季的高温酷热,加之海域水质优良,浮游生物丰富,成为了广东省最适合海水育苗的海湾之一。

随着“百千万工程”与“粤强种芯”工程的深入实施,近年来,饶平县紧抓政策机遇,依托海域优势,以花鲈养殖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蓝色致富路”。截至2024年,全县海水种业产值约13亿元,同比增长18%,成功入选省建设粤东种业创新与繁育中心、碳汇渔业示范区名单,“潮州创建省级首个花鲈良种场”两次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实现海水育苗“芯”突破,“粤东海洋明珠”正焕发全新生机。

科学规划“筑根基”种业升级破瓶颈

海洋牧场要想“丰产又优质”,种苗是第一道关。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以前饶平的养殖户,大部分是从福建、浙江买鱼苗,除了成本高,运输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损耗;有的养殖户用自家土池育苗,靠天吃饭,遇到台风、暴雨,一年的心血可能就白费了。种业“卡脖子”问题,曾是制约当地海洋牧场发展的最大瓶颈。

为打破这一困境,饶平县从“顶层设计”入手,先后出台《饶平县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7年)》《饶平县海水种业升级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种苗引领、全链发展”的核心策略,将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列为重点任务,依托省内最优育苗海域的先天优势,推动海水种业从“散养式”向“集约化”转型。

在饶平县政府的带动下及各相关行业的配合下,文件里的内容正一步步得到落实,引领着饶平县海水种业的快速发展。总投资8000万元的饶平县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已完工投产,截至2024年,良种场累计产出花鲈鱼苗8000万尾,有效地填补了省内花鲈种苗培育的空白,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以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为“支点”,饶平县进一步扩大种业布局——总面积500亩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产业园正在加速规划建设,未来将整合种苗培育、技术研发、冷链物流等功能,打造集“育、繁、推”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同时,饶平县政府牵头对全县300多家“小散乱污”对虾、生蚝、鲍鱼等育苗户开展集体升级改造,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筑牢根基。“以前靠土池育苗,遇台风暴雨就损失惨重,如今设施升级、排污达标,能为家乡产业出力,我们打心底乐意!”大埕镇一位曾被列入整治名单的育苗户,道出了众多从业者的心声。

产学研融合“赋新能”创新驱动拓赛道

种业要想持续突破,光靠硬件升级还不够,必须靠技术创新。饶平县的实践证明,要在竞争激烈的种苗市场中站稳脚跟,核心技术是“王牌”。

在饶平县的牵线搭桥下,万佳水产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达成合作,共同组建省级花鲈种业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聚焦花鲈原种保存、后备亲本培育、优质苗种生产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南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常驻基地,和企业一起筛选优质亲本,通过人工选育、杂交育种等技术,培育出了更适应饶平海域环境的亲本群体。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超介绍,经过攻关,团队不仅解决了花鲈亲本“退化”问题,还建立了标准化的育苗技术规程。这一技术突破,彻底改写了广东省花鲈鱼苗依赖省外引进的历史。数据显示,2024年,饶平县花鲈鱼苗本地供应占比增加55%。

不止于此,万佳水产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省级博士工作站,联合南海水产研究所成功研发花鲈新品系“南饶1号”,创新集成种质资源精准评价、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及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实现生长速度提升18.2%、成活率提升21.6%,推动产业向“高精尖”迈进。

除了在花鲈种业上持续发力,饶平县还巧做“资源文章”,助力种苗培育多元化发展,产业融合延伸至多领域:华瀛公司以热电冷联技术助力海水培苗,使花鲈亲本产卵提前一个月,大幅提升种苗市场竞争力;万佳花鲈良种场则在花鲈非产卵期,利用育苗池培育马面鲀、石斑、海鮸等鱼苗,资源利用率提升50%,年增产值超4000万元,实现“淡季不淡、资源不闲”。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个体育苗户也积极投身创新浪潮。饶平顺斌鲍鱼育苗场负责人陈杰滨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我养鲍鱼差不多十年了,以前我们育苗主要以土鲍等品种为主,近两年才开始尝试大鲍等新品种,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育苗,目前看来收益应该不错。有些人觉得土鲍的价格比较稳定,但我还是看好新品种。”陈杰滨说。

在饶平鲍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海上养殖区,几排蓝色的筏架式网箱格外显眼。“这是我们去年投入使用的鲍鱼养殖网箱,主要用于亲本母鲍的培育。以前我们的鲍鱼苗都是从山东、福建引进的,现在我们尝试自己培育亲本,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公司负责人陈展鸿说,希望能够打破传统依赖外购种苗的限制。

如今,创新热潮已在饶平海水养殖行业遍地开花。饶平县联动企业与科研,提升大埕鲍鱼育苗水平,推动绿鲍水产养殖公司省博士工作站与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培育由皱纹盘鲍、绿盘鲍杂交的优质鲍鱼苗种,带动提升鲍鱼育苗水平。目前,全县有鲍鱼苗场200多家,年产鲍鱼苗约17亿粒,产值约6.5亿元。

多方联动“强保障”优化服务促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服务保障。为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饶平县构建了“政府+国资+企业”多方联动的保障体系,从资金、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活水”。为解决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建设的资金难题,饶平县积极研究省级花鲈良种场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国资平台公司引领撬动作用,推动饶平县国资平台“饶农投”参与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省级花鲈良种场等海洋牧场产业发展,初步确定固定分红合作模式,实现政企“双赢”局面。目前,国资平台“饶农投”已投入800万元与万佳水产公司合作参与省级花鲈良种场的建设运营。

用地难题,是许多水产企业扩大规模时面临的“拦路虎”。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建设初期,需要征用40亩土地,其中涉及5户租户的腾退问题。对此,饶平县相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有关部门下大力气进行清拆腾退,为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清理出建设用地。多方努力下,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亲鱼培育车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与砂滤池等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力:在饶平县的柘林镇,育苗产业园海水集中取水项目建设正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逐步进行。“通过科学规划海水取用管网布局,精准对接企业用水需求,我们有效破解了企业扩能用水的瓶颈。”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新的布局为入驻企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水源支撑,也更进一步强化了园区的保障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

更具创新性的是,饶平县采用“政府+国资平台+企业”模式,分期实施总投资5亿元的海洋牧场现代设施建设项目,以租赁形式出租给养殖企业。这一“以租代建”模式,有效解决企业资金投入大的难题,目前已建成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六千格,让多方联动的“组合拳”在蔚蓝大海中结出硕果。

从“种业突破”到“全链升级”,从“创新驱动”到“多方保障”,饶平县正以扎实的行动,念好“种业经”,激活“芯动力”,让“蓝色粮仓”不仅装满优质海产品,更装满渔民的“致富希望”。面向未来,饶平县将持续深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继续深化“粤强种芯”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海水种业基地,以更昂扬的姿态,在蓝色海洋中书写“海洋强县”的新篇章,为建设海洋强省贡献饶平力量。

□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丁玫实习生叶锦川通讯员饶宣林志铠

□图/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宏文通讯员饶宣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