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难以扛住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吃苦精神”的重要性:送孩子去军事训练营、带孩子体验种地插秧的辛苦,甚至鼓励孩子假期去兼职打工。但进行了多种吃苦实验后,孩子的上进心并没有被激发出来。
讲述:吃苦训练后,孩子还是不上进
新学期开学,晓乐正式成为一名中学生。为了能让晓乐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扛住学习压力,晓乐的妈妈王女士在暑假就开始对晓乐进行“训练”,她先是给晓乐报了一个为期三周的军事训练营,又带他去农村住了十天,但是却没什么效果。回家后,晓乐仍然是懒散的样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更别提有什么学习效率了。
王女士说,家里人对晓乐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从小没吃过什么苦,所以在学习上也没什么紧迫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作业。我们想让他多做一些课外题,都要再三提醒催促。为了激发晓乐的上进心,我给他的六年级暑假安排了好几项吃苦训练,想磨练一下他的意志品质,像在军事训练营的拉练跑步、在庄稼地里种菜等,可这孩子在新鲜劲儿过后就天天喊累,回到家就什么也不干,真不知道让孩子吃什么样的苦,才能激发他的上进心呢?
建议:懂得坚持是学会吃苦的第一步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河西区关工委专家组成员井春玲老师说,现在很多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吃苦训练”,目的是想让孩子磨练意志品质,从而能更加踏实、刻苦地学习。但是这种刻意的“吃苦训练”很多时候是家长的一种假期安排,显得有些流于形式,而孩子在大多数时候处于懒散的状态,容易出现“积懒成笨”的情况,因此效果也不会达到家长的预期。
井春玲老师建议,家长希望孩子发自内心主动学习,并且能扛住学习以及今后生活上的压力,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坚持是学会吃苦的第一步。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抵住各种诱惑,培养自律精神,以保证对学习的专注力。很多孩子的学习质量不高,多是因为被学习之外的事物吸引,以至于看书和练习时间不够,最终因数量问题导致出现质量问题。对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通过高效率的、反复的读写练习来提高记忆力,遇到难题不放弃,通过反复推演提高思维能力。其次,在有效重复的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家长不要越俎代庖,自作主张地规定孩子该如何学习。家长只需监督引导孩子保持认真学习的状态,告诉孩子不能一味埋头努力,更要积累成功经验。有心的孩子会在不断总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据《今晚报》